李自成沒進京前,崇禎明明有機會南遷,為何沒有這樣選擇?

在很多歷史人物的最後抉擇上,我們發現他們明明有其他的選擇,不過最後總是選擇了一種我們不理解的一種。就像是譚嗣同,他本可以想康有為那樣直接逃亡海外,待在國外不會來,或者是暫避風頭,但是他卻是想養自己的鮮血來喚醒民眾覺醒,反抗這個腐朽的王朝。於是我們看到了他被用鈍刀行刑,周邊的百姓看著他慘叫臉上是一副大快人心的樣子,或者是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他的選擇沒有錯,很讓人尊敬,可是悲哀的是他處在一個麻木的時代,我們看到的之鞥是無盡的悲哀。

李自成沒進京前,崇禎明明有機會南遷,為何沒有這樣選擇?

作為亡國之君,崇禎同樣有著其他的選擇,他在起義大軍兵臨城下之前,完全是有機會南遷,然後再想辦法東山再起,將叛軍異族一網打盡,可是他還是選擇了上吊,拋棄了這個國家,將所有百姓託付給他人掌管。那麼。當時的他為何沒有自保南遷去南京呢?起碼這樣做明朝不會立刻就滅亡,還有著翻盤的機會。

李自成沒進京前,崇禎明明有機會南遷,為何沒有這樣選擇?

其實,就算是崇禎自己也是有著這個打算的,但是事實卻很殘酷,因為當時的朝廷臣子卻是讓他無可奈何,他雖有心挽救國家於水火,奈何臣子們卻是不為所動,或者說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以至於崇禎最後臨終錢,都是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亡國之君,相反的那些個臣子才是亡國之臣,到死他也無法原諒那些臣子。那麼,究竟他和臣子們是處於一個多麼惡劣的關係?他們之間又有著怎麼的博弈?竟然使得他發出這樣痛徹心扉又讓人倍感悲哀的感嘆。

李自成沒進京前,崇禎明明有機會南遷,為何沒有這樣選擇?

對於南遷這個問題,就有人曾經提出過,那就是翰林院的李明睿。當時面對崇禎對於未來的計劃時,李明睿糾纏呢過明確的提出,此時叛軍已經是形成氣候,難以和字節全部平定,這對於京城來說,很危險,在這種危機時刻,唯一的選擇就是南遷。對此崇禎也會死頗為贊同,可以說這既是一種防止滅國的方略,也是一個保存實力的好方法。但是他不能明說,因為他是皇帝,而且他也想做一個硬氣的明君,不想自己被後世的人們罵為軟弱無能的皇帝,丟失國土,被起義軍追著打。

李自成沒進京前,崇禎明明有機會南遷,為何沒有這樣選擇?

這是一種這樣的心態,讓他舍不下面子自己提出來同意,他想的是,要讓這些臣子們都同意這個建議,自己也就順勢答應了,不會有什麼尷尬,但是讓他更尷尬的是,無數臣子,沒有一個來奉迎自己,一個個都是狡猾無比,玩起了沉默是金的把戲。於是只能選擇在朝堂上再進行決斷。結果到了朝堂,一片爭吵,無人給他臺階下,反而是拆他的臺。於是,優柔寡斷的他最終還是沒有作出南遷的決定。當國家淪陷之際,大臣們更是提出讓他堅守京城的計策,讓他對這些臣子徹底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