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為什麼怕忠臣,很多忠臣並不完全是忠於君主,忠於自己

作為一國之主,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脈,皇帝應該是無所畏懼的。但回顧歷史,卻有三種忠臣最令皇帝忌憚,因為他們的“忠”並不完全是忠於君主。

第一種,忠於自己,忠於理想和信念。他們不為利益,只為求得一個盛名,得以流芳千古。

代表人物一:方孝孺

皇上為什麼怕忠臣,很多忠臣並不完全是忠於君主,忠於自己

方孝孺,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寧海(今屬浙江)人。明初靖難之變中,方孝孺因拒絕為朱棣起草詔書並寫下“燕賊篡位”四字,被朱棣一怒之下滅了十族。論史者對方孝孺之死存在兩種觀點,一種將方孝孺定位為忠節奇儒,而另一種新出的說法將其稱作愚忠的典型。

代表人物二: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弘光元年,多鐸率人直逼揚州,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揚州已經是一座孤城,但史可法明知守不住也要守,決心抗戰到底,以死報國。清軍佔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殉國後,南明贈諡“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贈史可法諡“忠正”。

第二種,忠於國家,但不忠君主。這種人信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代表人物:魏徵

皇上為什麼怕忠臣,很多忠臣並不完全是忠於君主,忠於自己

魏徵,字玄成,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但如此忠臣,同樣令皇帝忌憚。魏徵死後,李世民不僅下手詔取消了衡山公主(後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派人砸了魏徵的墓碑。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的怨氣也積壓已久。

第三種,對帝王過分忠誠,甚至違揹人性。

代表人物一:鄧通

皇上為什麼怕忠臣,很多忠臣並不完全是忠於君主,忠於自己

鄧通,西漢文帝寵臣,憑藉諂媚奉承,壟斷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鄧通對漢文帝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文帝曾身患毒瘡,鄧通常為其吸吮患處,也因此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公元前156年漢景帝繼位後,便以過境採礦的罪名,罷了鄧通的官,沒收其全部財產,鄧通從此又成了最窮的人,最後餓死於雅安。

代表人物二:王莽

王莽,字巨君,西漢孝元皇后的侄子。西漢末年王莽是掌握實權的外戚之一。公元前8年,王莽就任大司馬。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哀帝即位。哀帝一方的祖母勢力極度擴張,於是就把王莽趕出了權利的中心。為了重獲實權,王莽大義滅親,逼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得到群臣稱讚。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