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为什么怕忠臣,很多忠臣并不完全是忠于君主,忠于自己

作为一国之主,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脉,皇帝应该是无所畏惧的。但回顾历史,却有三种忠臣最令皇帝忌惮,因为他们的“忠”并不完全是忠于君主。

第一种,忠于自己,忠于理想和信念。他们不为利益,只为求得一个盛名,得以流芳千古。

代表人物一:方孝孺

皇上为什么怕忠臣,很多忠臣并不完全是忠于君主,忠于自己

方孝孺,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明初靖难之变中,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并写下“燕贼篡位”四字,被朱棣一怒之下灭了十族。论史者对方孝孺之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将方孝孺定位为忠节奇儒,而另一种新出的说法将其称作愚忠的典型。

代表人物二: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弘光元年,多铎率人直逼扬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扬州已经是一座孤城,但史可法明知守不住也要守,决心抗战到底,以死报国。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忠正”。

第二种,忠于国家,但不忠君主。这种人信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代表人物:魏征

皇上为什么怕忠臣,很多忠臣并不完全是忠于君主,忠于自己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但如此忠臣,同样令皇帝忌惮。魏征死后,李世民不仅下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后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派人砸了魏征的墓碑。可见,李世民对魏征的怨气也积压已久。

第三种,对帝王过分忠诚,甚至违背人性。

代表人物一:邓通

皇上为什么怕忠臣,很多忠臣并不完全是忠于君主,忠于自己

邓通,西汉文帝宠臣,凭借谄媚奉承,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邓通对汉文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文帝曾身患毒疮,邓通常为其吸吮患处,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太子。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继位后,便以过境采矿的罪名,罢了邓通的官,没收其全部财产,邓通从此又成了最穷的人,最后饿死于雅安。

代表人物二:王莽

王莽,字巨君,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子。西汉末年王莽是掌握实权的外戚之一。公元前8年,王莽就任大司马。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哀帝即位。哀帝一方的祖母势力极度扩张,于是就把王莽赶出了权利的中心。为了重获实权,王莽大义灭亲,逼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得到群臣称赞。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