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上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浦江论坛发表演讲,表达了“中国缺好大学,也缺好人才”的观点。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一、我们缺不缺好大学?

什么是好大学?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评价标准基本可以概括为:办学规模大、开设学科广、专职院士多、生源质量好、硕博士点多、承担项目多、论文数量和引用量牛的大学,就是好大学。

那么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强国的美国,他们对于好大学是如何评价的呢?他们没什么固化的标准,但是在“一流大学抓教学和研究”这一点上,大家是有共识的。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缪老师拍摄的清华大学)

我们的高等教育,胜在规模大,每年1000多万学生报名高考,共有大学2600多所,在校生数量4000多万,比波兰和加拿大的全国人口还多。我们的论文量世界第一,ESI引用量全球第二。

但是看一看世界各大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不管是美国的UsNews,英国的QS和THE,还是咱们国内的软科,排在前十的大学,基本都来自于美国和英国。清华北大虽然连年都有进步,但距离前十还远。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缪老师拍摄的北京大学)

二、缺不缺顶尖人才?

198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是54岁,2017年已经降低到了39岁。我们的科学家没有断档,我们的人才储备数量也是足够的。但是顶尖人才呢?

什么是顶尖人才?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当中,有着巨大的话语权,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并获得本领域内学者们广泛推崇的人才,可以称之为顶尖人才。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那些世界顶级科研奖项的获得者,可以算是顶尖人才。但是这些世界顶级科学研究奖项,却经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说起来都算是我们的痛。

有人说这些顶级奖项都是排斥华人的,所以我们不必在乎,要搞出自己的标准。这里我想引用新华社2019年一篇时评的题目《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不要把得不了奖简单归因于种族,如果我们真的有大量造福全人类的,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即便不能获得顶级奖项,也会在全世界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正如施一公所说,新兴科技产业来源于核心技术,突破核心技术来源于原始科学发现,从基础研究到形成强大的产业,这一趋势在过去两三百年里一直如此。

我们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夯实基础学科,培养顶尖人才,才能达到国富民强。话说回来,世界顶尖人才一般都在哪里?当然是世界顶尖大学。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西湖大学的“人才观”。施一公说,西湖大学面向全球招聘人才,70%以上的博导年龄低于40岁。学校不看重发文数量、引用多少,只希望每一位年轻人能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推动科学前沿探索。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三、怎么建设好大学?怎么留顶级人才?

好大学和好人才,有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意思。有了前者就能引来后者,后者多了自然就形成了前者。那么除此之外呢?

好大学,要让教授掌握话语权,要让学生受到尊重,要少一些浮夸多一些务实,要规范经费使用,切莫急功近利。

顶尖人才,不能被论资排辈压制,不能被申请项目拖垮,只有放开手脚,给他资源,他才有可能做好创造性的工作。

施一公:中国缺好大学,也缺顶尖人才,数据佐证不得不服

你觉得中国缺顶尖大学吗?中国缺顶尖人才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为你带来教育观点,帮你规划升学路径。点击头像关注我,精彩不容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