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要是有捷徑,就沒那麼多窮人了

想了解更多的交易策略和分析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量子外匯”。如果你有任何交易問題,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號yongbuyanqizf。

進入公司官網www.szqhzh.com可瞭解更多

1

理財是一件人人都喜歡的事情,能讓自己的錢生錢,沒有人會不喜歡。

很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會理財,他們只是會把錢丟出去,然後把利息收回來,有時候一些神奇的項目還會讓他們的錢收不回來。

他們只有把錢丟出去的能力,但是沒有分辨應該把錢丟在哪裡的能力,最後就是聽天由命。

有的人運氣好,真的,我見過玩錢寶玩到財務自由的人,真的是閉著眼乾,趕上韭菜雲集那兩年,退出的時候也果斷。

雖然後來他折在了柬埔寨炒地上,但當年那一波操作確實是給他賭上了。

但生活不是賭博呀朋友們,我們也不是賭徒。

大部分去賭的人,最後都是被騙了本金的韭菜。

概率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所有人都要理解的常識,非黑即白的思維要不得。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背後都是有一個概率性的,不是說你幹了什麼事情,就一定會獲得什麼結果,總有一個相對概率在裡面。

即使是賭徒,也一定有賭贏的,無非就是這個概率多大。

不要總拿著萬分之一概率的案例來當做證據,歷史上當乞丐還有當成皇帝的呢,還有上廁所掉糞坑裡淹死的呢。

理財,是一件賭相對大概率事件的人。

理財要是有捷徑,就沒那麼多窮人了

2

當你能理解事件萬物都是有概率的這句話時,你可能就躲過了騙子們的第一關話術。

我最近發現騙子們很喜歡說的是馬雲當年也被當做騙子,後來多麼多麼牛逼云云。

如果你對於概率有一定的認知,你就會知道整個中國就這麼一個馬雲,但是有幾萬個跑路的沙雕理財項目,所以你要賭這個資金盤的老闆會是下一個馬雲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我建議你還是多買彩票吧,這種智商稅更適合你。

有時候我不禁感嘆,國內很多人趕上了好時候,賺到了第一桶金,有大量的財產,但是沒有受到過基礎的理財常識教育,導致有了錢就想著投資,最後投到了一堆沙雕項目上。

很多人覺得這些有錢人都是聰明人,錯了,這就是第二個常識。

一個領域的專家,丟到一個他不擅長的領域,完全可能是白痴。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去搞滑板,很有可能摔斷脖子的,儘管摔斷脖子的原理他比所有玩兒滑板的人都強。

所以不是說你有錢了,就一定能夠識破一切騙局,君不見一堆小老闆們天天去給各路成功學大師送錢呢,他們傻嗎,他們不傻。

他們只是隔行如隔山。

3

在我看來,理財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嚴肅的專業知識,不是簡單看一個渠道把錢丟出去就完事兒了,那叫賭命。

這是我想講的第三個常識,理財是一門嚴肅的專業知識,而非是一個讓你快速致富的捷徑。

不不不,我不是神化理財這東西,我只是講了實話。

我說打籃球是一門嚴肅的專業知識,你不會覺得我神化了籃球,因為你也認可想要籃球打得好,需要系統的學習與大量的訓練。

理財也一樣,想要把自己的財產做的井井有條,必然也是需要系統的學習和大量的訓練。

我說國內缺乏理財教育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不能正確認知理財是需要系統學習和訓練的。

你想靠理財帶來的被動收入讓自己過上好日子,你首先要知道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被社會教育過的你應該知道錢難賺屎難吃的基礎常識。

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不容易的事情,必然是要嚴肅認真對待的。

本質上,學習理財和考研沒有任何區別,不要小瞧理財這件事。

4

第四個常識是。

理財本身不是一件事,理財是一個明確的目的。

我們說要理財,是要什麼?

是要自己的資產進行合理的增值。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很多的知識,你想籃球打得好也得學習訓練對吧,更何況理財呢。

而且理財這件事情,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有著完全不同的玩法,因為每個人對於風險和收益的理解以及承受能力不同。

對著半瓶水,有人說怎麼還剩半瓶了,有人說還有半瓶真不錯,就這兩種人,對應的風險偏好就是完全不同的。

人是不同的,所以理財方案也是不同的,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永遠只能自己去找,別人找來的你用不了。

所以別去學什麼高手的理財套路,人家一手開F1的技術被你拿來騎自行車,真的大家都難受,而且真正的高手也不會把自己的套路給你,頂多給你半手,有時候只給你個扳手,你拿去玩兒之後死的不知道有多歡快。

理財最基礎的普世原理就一個。

資金流管理。

有資金,才有理財的基礎。

所以要先有這個1,才有無數0(理財技術)發揮的空間。

這個資金流從哪裡來?從你日常瞎JB消費中省出來,從你小心翼翼把獎金存起來,從你做點兼職賺出來,這是一切的基礎。

更極端一點的直接吃信用卡免息期來做套現,這幫人屬於作死的,15年股災跳樓的都是這幫人,大家不要學習。

很多人天天想著理財暴富,卻連自己的現金都管不好,建議先從現金管理開始學習。

5

理財是一件需要長期學習的事情,我知道這話聽起來就神棍,我只能說這是我的看法,愛信不信,不信去找那些騙子搞什麼神奇項目去,反正又不是我的錢。

我自己做美股和外匯,做量化,25%左右年化的策略我藏的和寶貝一樣,還得時不時小心翼翼調整參數調整特徵,我真不知道動不動一個神奇項目一個月10%收益的那幫人,是哪裡來的動力去找這麼多人共同發財。

如果讓我建議,我真心建議各位別整天找什麼理財捷徑了,老老實實先搞清楚理財的基礎常識和基礎的坑,然後再慢慢摸索屬於自己的道路。

這條路不好走,我走了十多年,但現在看來,是正確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