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1

看故事,悟人生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

這個月看了一部特別棒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強烈推薦小夥伴們都去認真看看,故事很簡單,但卻看哭無數人。

這個紀錄片,講了國人的12個“人生第一次”:出生、入學、長大、當兵、上班、進城、買房、結婚、退休、相守、養老、告別。

片中用剋制的語言與配樂,向觀眾傳遞著一個個緩緩流動的國民故事。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如果不去觀看這些故事,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用舊有的認知,習慣性將世界一分為二,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最後,如果沒有變成應該怎麼樣的生活,往往就容易自暴自棄,對未來失去信心。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是好是壞,人生的每個節點,都是動態在變的,而在變的過程,接納度在哪,應變能力有多大,決定了後面人生的變化方向在哪。

在紀錄片中,特別觸動我的其中一點,是那些在不同時期,因人生的各種變故,遭遇身體殘疾的上班群體。

他們為了能夠融入社會,獨立生活,想要學好一個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比我們常人難很多,但他們因為內心堅定不移的信心,再難,都會拼盡全力去克服,直至抵達那個人生方向的精神,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日常,我們常人能夠輕鬆自如的爬樓,很多時候還會抱怨一下這樓梯太高了,爬得好累。

而紀錄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因為腳的殘疾,導致不能自己上下樓,住所又沒有電梯,每次出門,都得靠著父母背上背下。隨著父母的年邁,他不忍心一直這樣讓父母背。

為了學會重新上下樓,他逼著自己,靠雙手去支撐自己,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上,最後,慢慢學會了獨立上樓,不再需要父母來背。

我們能夠在一個喜歡的平臺,做著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很多時候還會這抱怨一下,那抱怨一下,實在不如意,就選擇辭職換工作,不去反思自我。

而面對特殊群體,他們能找到一份工作,不僅會特別珍惜,還會不斷修煉自己的技能,以便能打破鴻溝,讓自己跟這個社會有更多的鏈接。

聽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們不是他們,不能真正體會這背後的不易,但我們可以換個視角看自己:如果我們是他們,會怎麼選擇?我們在面對生活的其他困境時,又還有哪些選擇?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對於當下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都在體驗著無數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足不出戶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

人生第一次,發現原來喧鬧的城市,可以瞬間變得悄無聲息;

人生第一次,那麼渴望微笑,擁抱溫暖。

······

面對這樣的第一次,帶來種種悲傷與難過之餘,也啟迪我們去思考,自己可以做出哪些應變?當下能夠為未來提前準備什麼?我想,這都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帶著更長遠的視角,去思考,以及持續探索的問題。

聽故事,悟人生,希望我們都能活出一個獨特的人生故事,悟透自己的人生真諦,一點點,走向那個光照進來的地方。

2

設目標,重拆解

不知不覺中,3月又走到了末尾,很多小夥伴感慨,這個月怎麼感覺這麼快,好像什麼事都還沒做,時間又過去了。

事實上,時間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在變動的生活中,如何去隨機應對,很重要。

3月對於不少小夥伴來說,都陸續復工了,前面長期呆在家的假期,可能生活作息都受到了改變。

前兩天看到一個好友說,過去好不容易用一年時間養成的學習和冥想的習慣,因為2個多月的疫情在家,完全就被打破了。

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容易,而要打破一個好習慣,真的就是瞬間的事。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在疫情這段時間,我自己作息那些也受到了影響,而在整個3月,我開始重新重視自己的作息,刻意去培養早起,因為早起,必然也會相應的慢慢倒逼早睡。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給自己早起設定了一個小目標,專注學好一個新技能。為了將其更好的落地執行,我提前寫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針對自身具體情況,去一步步拆解,嵌入到每一天中。

因為對新技能充滿較大的好奇心,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會比較容易。

可是到後期的時候,好奇心過了,會發現要早起的動力,沒那麼強了。怎麼破呢?

當出現要放棄,或給自己找藉口的念頭時,我會給自己看看最初設定的目標,當時預言的美好場景。

如果不做,這些場景,都會是幻想,而如果堅持,這些場景都能在預言中,一步步走進現實。

一個月過去,對於培養這個早起學新技能的習慣,給自己打分,是50分,希望下個月,向著60分努力。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有個特別深的感觸就是,想要學好某個技能,真的不是一味去學更多的方法,或只是埋頭苦練,而是在知道自己的需求之下,有針對性的去學方法,然後要懂得去拆解。

因為別人講到的方法,已經是在別人習得的情況下提煉出來的,要轉變成自己的,就需要一步步去拆解,才能重新融合成自己的。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就好像堆樂高積木,別人堆好的樂高成品放在面前,會覺得:哇,別人好厲害,這個樂高堆得真好。

而要將這個漂亮的樂高,變成自己也能堆,需要把堆好的樂高拆了,自己重新動手堆一次。因為在試的過程,才知道自身問題在哪,知道問題在哪,才會帶著問題去思考如何破解。

如此,才能一步步真的學會,如何堆一個好看的樂高成品出來。

設目標,重拆解,如果3月的目標未完成,留下了一些遺憾,你希望4月有什麼目標,然後一步步拆解能實現呢?

感到遺憾,是會想去改變的開始,但真正的改變,還需落實到日常的每一天行動中。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3

愛學習,要思考

因帶私享課,會倒逼自己要保持學習,更新自我,這個月學完了一個課程,打卡完成了一個90天的闖關。

接下來,希望自己能繼續在未來3個月中,學好視覺筆記,實現下半年的一個迭代,也立下個小目標,完成一個課程的學習。

不管是在學習課程,還是看書,我的速度都比很多人慢很多,但好在,自己能保持節奏,不被影響。這個過程,除了學,更多的會刻意培養思考力。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昨晚在聽立丹的分享時,花費的時間並不長,因為過去刻意培養了聽倍速音頻的習慣,這個過程用了倍速去聽,但邊聽的過程,邊抓取關鍵詞隨手在平板上記錄。

整個分享聽完,裡面的關鍵詞,也根據自己的吸收,提煉成筆記,而為了筆記能更清晰一些,會進一步去思考,這背後的邏輯關係,而在思考的過程中,會重新做調整,再次梳理。

經過這樣一翻學習,加深了對內容的印象,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更多延伸啟發,並隨筆寫下了一條反饋。

學習的路上,需要思考,思考的過程,需要行動。學到多與少,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在學了後,真正能持續做到多少。

亦如查理·芒格所說:“如果你想變得聰明,你就必須不停地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同時你還必須將答案和有條理的深層理論聯繫起來,你必須知道那些最主要的理論。這稍微會有些費力,但充滿樂趣。”

《人生第一次》中有這樣一句臺詞:“生活就像一條溪流,身在其中時,你總是很難去察覺到其中變化的力量。”

告別3月,啟動4月,希望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第一次中,都能跨越波瀾,勇往直前。

成年後,你還記得多少個“第一次”?這部高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作者簡介:李飛霞,一位堅信只要一直飛翔,就能遇見那縷霞光的讀寫跑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