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嶺峰教授|那些稱自己有“童年陰影”的成年人,一半可能是假裝

大家好,我是賀嶺峰。

網絡上有個段子:這年代,沒個“童年陰影”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聊天。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童年陰影”的普遍性。

童年陰影一般是指人們在童年時有過某種不愉快的創傷性經歷,直到長大了還記憶猶新,並且伴隨著深刻的情感體驗,影響著成年後的感情與生活。

有童年陰影的人,一旦進入到與當年的創傷性場景中,強烈的負面情感就會如“排山倒海”般從心中湧出,當時的創傷性畫面,彷彿過電影般,一幕幕出現。

虛假的童年陰影

按理說,有童年陰影的人,應該是比較悲催的。但實際上,面對同樣的“童年陰影”不同的人成年後會有不同的表現。

例如張三和李四小時候都被惡犬咬過,但成年後,張三養了藏獒,就喜歡藏獒的霸氣;而李四面對一隻小小的柯基就怵得不行呢?

同樣的童年陰影,不同人成年後表現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童年或多或少都會受創傷,但這不是我們解決不了成年後面對的問題的理由,更不是我們過不好這一生的藉口,不要把鍋都甩給童年陰影!

典型案例

前段時間,有位心理諮詢師向我報告了一個案例:

一位36歲的女士,4歲前曾在三個不同的家庭被寄養,4歲迴歸親生家庭後,竭力討好父母,害怕父母嫌棄自己。長至成年,成為了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只會討好身邊的每個人,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和喜好,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喜愛。

到了現在36了,見人還是緊張,人多的地方更是手腳沒地方放,甚至跟父母在一起也不自在。特別害怕被人忽視,覺得自己說啥啥不對,做啥啥不會。

她自學了許多心理學課程,知道自己這樣有問題,但還是解決不了。

普遍觀點

普通人可能就會很同情這位女士了,想要抱抱她。

而經驗較淺的心理諮詢師呢,可能會有著心理學助人的衝動,他們會下意識地用心理學的知識與方法,來幫助女生走出童年陰影。

然而,她就一定要擺脫童年陰影嗎?“擺脫童年陰影”這個目標,是這位女士的需求,還是心理諮詢師的需求呢?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我們不能總是聚焦於她面對的問題。如人多的時候緊張,無法和父母舒服相處等等。比起來訪者的問題,我們更要關注來訪者這個人本身,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為什麼來做諮詢,既然是自小以來的問題,她為什麼16不來,26不來,46、56甚至66不來?

這位諮詢師是典型的以“關注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來訪者中心”,被女士繞進去了,跟她站在一起想象她的苦難,給她找各種路徑和方法來擺脫陰影。可女士就說:“我在其他老師課程中也學過這些路徑和方法,沒用!你看吧,我知道我問題在哪,就是解決不了,做不到。”

但她是真做不到還是不想做到呢?


督導觀點

現在讓我們把聚焦點從問題放到人身上,就會發現諮詢過程中,存在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她是一位36歲的女士。我們來設身處地地感受一下,一位36歲的女性,她現在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她當下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她此刻是怎樣的處境?

·第二個關鍵點是:她已經自學了許多心理學課程。她其實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是解決不了,她學了這麼多心理學課程,就是為了找到這樣一個不可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於她有什麼意義呢?

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她可以推卸責任,我為什麼過得不好,為什麼職業成長陷入瓶頸,為什麼和父母相處不融洽,問題就是我的童年陰影,童年陰影就是一切的根源。

我們在看到人生的瓶頸後,需要給自己找到一個理由和解釋,為自己的人生自圓其說,如果我們不能為我們現在的結果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我們就會出現認知失調。

所以當你在怪“童年陰影”的時候,你先自己問問自己,你是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我逃避嗎?

這實際上是心理諮詢師常會走進的誤區,那就是“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聽見來訪者說童年陰影,那就一定要用一用手裡的“錘子”,如果不用,我豈不是就說明我專業能力不行嘛,豈不是說明我錯過了“練手”的機會嘛。

其實,這是心理諮詢師常有的“自戀”。

心理諮詢師職業進階之路,也是一條不斷“破自戀”的道路,這條路很難走,但如果想不斷精進,就需要破除它,真正回到“以來訪者為中心”上面來。

金句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要聚焦於來訪者本身,而不是問題。

說明:【心理研習社】專注於個人成長、家庭成長和團體成長的傳播,文章來自微笑主義,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