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宗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乡土文明的重要汇集地。由于时代变迁和岁月消磨,很少保存有完整的祠堂。然而,在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却还有一组极为完整的宗祠文化遗存,这就是始建于1929年,以民国政要、文化名流题刻荟萃为特色的杨氏宗祠。这批名人题刻内涵丰富,可从中解读云南的半部近现代史,堪称文化瑰宝。

杨氏宗祠位于距离大理宾川县城东北5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的建造者为杨如轩。杨如轩,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毕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等。

根据杨如轩撰《杨氏先庙碑》和袁嘉谷撰《百岁亭记》等碑记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杨如轩的母亲寿享百岁,国民政府特准建坊,以彰人瑞,海内外名流争为诗歌墨宝以纪盛者,凡一百二十余家。1930年,杨如轩回乡建盖杨氏宗祠。整个建筑由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大照壁等部分组成,祠前东西两侧建有百岁坊、节孝坊,以及表示饮水思源的“寿泉”。

节孝坊、百岁坊为三间四柱式石构建筑,节孝坊体量相对较小,百岁坊体量相对较大,百岁坊和节孝坊于文革时期被毁,现仅存部分石质构件和残断的名人题刻。由于百岁亭建于宗祠内,仅亭的顶部被人拆毁,其余构件及名人题刻得以保存至今。

杨氏宗祠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和内地祠堂的格局大体相同,但建筑风格又具有大理白族建筑的特点。照壁长22米,高12米,瓦盖双层出角,正中开“品”字形三个大圆孔,实属罕见。按中国传统建筑规范,照壁不能开洞,只有出过“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捍蔽如盾,防守如城”的将军才可开洞。杨如轩是中将,照壁开洞体现其设计用心之精细。宗祠建筑结构简洁,工艺精湛,布局合理,地坪用当地青石铺筑,排水设施完善,能做到雨停水干。院内移种有铁树、丹桂各一株,树龄已近百年,枝叶茂盛,是祠堂历史的见证。

杨氏宗祠除了独具风格的建筑外,最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是保存有民国时期各界名人的大量题刻,如军政界的林森、蒋中正、于右任、谭延闿、胡汉民、郑孝胥、朱培德、谷正伦、任可澄;文化学术界的蔡元培、章太炎、陈荣昌、袁嘉谷、李根源、周钟岳、谭泽闿、吴绍璘、伊立勋等50多人的题刻,计有匾、联、序、记、跋、诗、碑文80余件,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民族文字为一堂。如此众多的民国名人题刻荟萃一堂,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

杨氏宗祠在1950年前为杨氏家族使用,1950年至1953年前为乡政府驻地,后被粮管所改造为粮仓,1989年划归平川文化站管理。2000年后,省、州、县安排资金,组织专人负责,由文物管理部门公开招标,对杨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工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原有格局不变,选用同质建筑材料,由有资质的古建公司修缮,宾川县文物管理所监管,从2008年4月开始实施,分两期进行,2011年4月底竣工。同时对周边环境和进村道路进行整治。

尘埃洗尽,杨氏宗祠恢复如初,并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大理州的一处重要人文景点。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修缮后的杨氏宗祠。杨氏宗祠是“云南省迄今民国时期名人题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为完好的一处近现代史迹”,200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袁嘉谷为百岁亭题写的“百岁亭”题刻。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百岁亭全貌。整座百岁亭方正端严,用材巨大,榫卯相扣,垒砌坚固,工艺精湛;碑文刻石系题写者亲笔书写,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是杨氏宗祠的文化精华所在。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亭心为方形柱体,刻有袁嘉谷撰写的《百岁亭记》及陈曾寿、伊立勋、李宣龚、王有兰撰写的碑文。亭的基座为须弥座,三面均有蒙文、藏文、梵文题刻。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宾川县平川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主任杨剑年在研究石刻。杨剑年1995年接手杨氏宗祠的管护工作。他参加工作五年前就开始关注和收集与杨氏宗祠有关的残碑断碣,已寻回80多件残碑断碣。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当年朱培德为杨如轩母亲杨太夫人题写的瓷板画像目前仍保存完好。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杨氏宗祠内有序摆放的残碑断碣。对于收集回来的残碑断碣,杨剑年都仔细进行了归置,摆放在宗祠内显著的位置。

大理州宾川县: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收集回来的残碑断碣以及宗祠内题刻都被及时进行了拓印,所有的题刻拓印在宗祠内进行展示。


来源: 大理日报

原标题:杨氏宗祠,解读云南半部近现代史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如尘

审核:字丹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