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字很有特色

散開去看哈。

自然哲學觀點,到老子始現清明。老子有很多開天闢地的言論,之所以說他開天闢地,一是因在他之前,古人並沒有就“道”的內涵形成系統的有效論述。而在他之後,同樣沒有人突破老子的關於自然之道的頂層設計,再進咫尺。直到今天,對於自然哲學論述最完善最透析的論著,依然是(道德經)。後人多有膜拜,(道德經)的一些論述已然就是顛撲不破的哲學真理,或者說是自然萬物的生存法則。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字很有特色

比如:道可道非恆道。道可以理解為路,引申為規律。什麼樣的規律會一成不變麼呢?沒有規矩就是它的最大規律。

比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萬物一陰一陽相擁而行,二氣交流,孕生萬物。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字很有特色

比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也!有所退,才能有所進,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此是一物降一物,一物換一物。

再比如,難易相接,高下相生。類似的句子(易經)裡也有: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艱難和容易總是交替出現,高與低總是對比出現,從艱難到容易,因高而襯出低的卑微。引申開來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重點來了,這個“無”字是啥意思?

看二經需要全景式去讀,卻又不能全景式去想。在於論著者立說之時,也未必是涇渭分明,有些語言客觀思想多一些,有些邏輯主觀臆想多一些,讀者不能明辨,最終會墜入雲山霧沼,不能自拔。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和“夫唯不爭,故莫與之爭。”白話就是“聰明人做事的方法是重參與不重回報”和“因為他不求回報,所以其它人都拼不過他。”這個“故莫與之爭”在推理上就有著濃厚的臆想成分哈。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字很有特色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理解上,前一個有,有遺傳的意思在裡面,是代代繼承,生生不息。所以說萬物生於有。後一個無,解釋為空無、沒有,只是表象,其實質是創造、創新與開拓的意思。困難帶來需求,需求帶來創新,創新帶來繼承。與前面難易相生的意思一致。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換個說法就是:萬物生於後天,後天源於先天,基於先天的創造,帶來後天的繼承。是由客觀的存在,帶來主觀的思考,又因主觀的思考,改變客觀的存在。有而無,無而有,也是是而非,非而是;肯定之否定,否定之肯定的問題。歸根是陰陽轉換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明白了自然的對立關係和陰陽轉化的規律,這些問題已不再是問題。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不就是裂變與轉變麼!無,不是轉變,是轉變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