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你吃過嗎?

在旅順地區,作為傳統特色食品能夠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有水師營大堂鼓火燒。小時候,就聽老人講,金州的驢肉包子,水師營的糖鼓火燒。那時候就有一種念想,將來一定要嘗一嘗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吃一次金州驢肉包子。

長大後,去金州吃了一次驢肉包子,因為不知道歷史上金州驢肉包子是什麼味道,感覺和在凌源那一次吃得差不多。水師營的堂鼓火燒吃了很多次,記憶中第一次吃糖鼓火燒是5角錢一個。看起來老大個,感覺一個人吃不了。拿在手裡輕輕的,用兩個指頭上下敲打,咚咚作響,一不小心就敲碎了。堂鼓火燒的“鼓”字,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火燒中空是鼓起來的,二是輕輕敲打發出的聲音像小鼓一樣。盤子大的個頭,焦黃的外皮、沾著芝麻,裡面裹著一層薄薄的糖,咬下一口,鬆脆激齒,酥香溢腮,

每一次吃糖鼓火燒,我就琢磨一個問題,這火燒怎麼就能鼓起來呢?一直想去水師營老劉家看個究竟,但又怕人家誤認為是來偷藝的。

旅順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你吃過嗎?

孔孟山莊烘烤堂鼓火燒(本文作者拍照)

後來水師營孔孟山莊劉道經老人在山莊裡安排兩人專門做糖鼓火燒。一人在屋裡揉麵擀餅,一人在窗外爐裡烤制。擀好的餅先放在爐上鐵板烙一下,使其成型。負責烤制的人手持一個一米左右小鐵棍尖端有個小鐵圈,用鐵圈架好麵餅伸入炭火爐,2分鐘左右,一個燒得金黃、散發著濃郁香味的大糖鼓火燒便鼓起肚兒出爐了。經過仔細觀察堂鼓火燒之所以能鼓起來有兩個關鍵所在:一是揉麵做型時必須在中間加上薄薄的一層糖,不加糖肯定鼓不起來;二是烘烤的火候把握也很關鍵,烤輕了鼓不起來,考重了就糊了。那時孔孟山莊做糖鼓火燒不是為了賣錢,而是每次搞大型活動分發給來賓作禮品。北京來的客人從沒見過個頭這麼大重量又這麼輕的火燒感覺非常新奇。

水師營大糖鼓火燒作為地方特產,用來送人經濟實惠還喜慶。有一年,外地來了一群校長考察,臨走時,送他們每人一個大糖鼓火燒,省錢,還拿得出手。但有一點,就是不小心就壓碎了。不過形狀改變了,味道不變,存放數日沒有問題。

旅順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你吃過嗎?

第5代傳人劉文軍在做大火燒(源自網絡)

據《水師營村村史》記載,劉德謙(生於1864年),少年時隨父親來水師營,當時市面上出售的糖火燒是鍋裡烙的,叫鍋餅,不香不脆。劉德謙改進工藝,改為爐火烘烤,製作出獨具風味的大糖鼓火燒。與兄弟分家後,劉德謙獨自在水師營西街開設火燒鋪,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

已經傳承5代歷經百年的糖鼓火燒未來將怎樣呢?多年前,為了生計,劉家幾代人憑藉著這祖傳的火燒手藝,養家餬口。現在,糖鼓火燒是大連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未來的經營,在炭火爐前足足度過了28個年頭的第5代傳人劉文軍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如今大連保存百年以上的東西已經不多了,這糖鼓火燒有100多年的歷史,我要把它傳承下去,讓老劉家以外的人也能學會這門手藝。”

大家都知道,在舊社會,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祖傳獨門絕技是傳男不傳女。為什麼呢?傳給女兒,女兒出嫁了手藝就變成外姓人家了,就有人與你搶生意了。劉文軍要讓劉家以外的人也能學會這門獨傳的手藝,可見一個普通農民的憨厚的性格,寬闊的胸懷,讓鄉親們共同傳承水師營大鼓火燒這個優質特色的品牌。

在遼南地區傳承了幾百年的皮影戲沒人看了,那很正常,被現代傳媒工具所取代了,誰還看那玩意?過去鋦盆鋦碗鋦大缸的吆喝聲聽不見了,那也很正常,很多人家盆碗還沒用舊就換新了的了,誰還有鋦的?可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就不一樣了,那種特有的家鄉的味道,寄託了多少代人的鄉愁與思念,只要有做的,就一定有吃的。如果註冊品牌,規模加工,那一定會走向全國。

2017年,旅順史志辦出了一本書《回眸中的印跡》,書中介紹了水師營大堂鼓火燒,可惜,為了印刷省錢,我把彩照改成黑白的了。不然,只要你打開書,你就會聞到水師營大糖鼓火燒香甜的味道。

旅順水師營的大糖鼓火燒你吃過嗎?

老劉家的堂鼓火燒(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