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书服务于自己,主动阅读一本书?

如何让书服务于自己,主动阅读一本书?

莎翁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读书,读好书,就是给生活注入阳光,开拓眼界,增长心智,这谁都知道。

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资讯拥堵,如何阅读,如何高效地筛选阅读,就见仁见智了。

午后沐浴阳光,煮一盏茶,细品一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慢时光想想都让人神往,但现实中越来越快的节奏,能这样闲适的机会真的不多。何况要迅速提升自己,读书的效率很关键。

弗兰西斯.培根的读书法值得借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如何快速掌握一本书,有目标的阅读,如何深入的提取有用的部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查尔斯.范多伦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指导读者如何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将阅读效果最大化的实用类丛书。

书中告诫,阅读时越主动,就会读的越好,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

何谓主动阅读?就是读书能提出问题来。

无论阅读哪一类书籍,这四个通用性问题我们都要问问自己: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去理清一本书的脉络,寻求答案,就能将一本书读薄,与作者的思维进行交流,让书中的养分,建构成我们思维体系上的砖瓦,真正化为己用。

如何让书服务于自己,主动阅读一本书?

书中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这四类阅读层次循序渐进,第一层阅读包含在第二层中,第二层又在第三层中,以此类推,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层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层次,当然是最难的,也是最强的。

如何选择?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步伐,深入了解四种阅读层次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层基础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最初步的阅读,逐字逐句读。

一个人只要能识字,就可以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这在小学就能达到。

第二层检视阅读,特点是强调时间。

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是在很短时间内,初步了解书的表象教给你的一切。主要通过读书名、副标题、作者的序、目录、索引等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了解作者的意图。接着可以用东翻翻西看看的方式读个一两段,来检视书中内容,自己是否有进一步阅读的必要。

第三层分析阅读,是对一本书完整、优质的阅读,也就是俗称的细嚼慢咽。

分析阅读难度比较高,一般要遵循4个规则:

1、 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知道读的是哪一类书,是虚构的小说类,还是实用类书籍,并理出书的架构。

2、 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要清楚整本书在干什么,清楚它的主题和重点。

3、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拟出书的大纲。将书中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的排列出来,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这四个规则,我们就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什么,要如何架构,列成纲要。做完这一步,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下面进入第二阶段的内容。

第二阶段包括:找出共通的词义,找出关键字,找出字义,找出关键句,找出主旨,找出论述,找出解答。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以上几点,来理出: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如何叙述的?

在这里作者谈到读书的重要心态:“遵循思维的礼节”。读书时,我们说“赞同”或“不赞同”,都要建立在完全了解了的基础上。这是交流思想的前提,也是能学到东西的前提。

有位老师曾告诫我们,习惯性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并不是一回事。谈话如果陷入争论,就不是有益的沟通了。

第四层主题阅读,就是就同一主题,阅读两本以上的书。

在主题阅读前,先用检视阅读,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有助于接下来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将所选书目简化到一个合理程度。一旦检视过,确定某些书跟我们研究的主题相关后,就可以开始做主题阅读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种阅读方式。

下面就从5个步骤细说主题阅读的具体方法:

1、 找到各本书中与主题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我们要明白一个主旨,那就是我们研究的主题是重点,而不是那些选出的书。是书在服务于我们的主旨,而不是我们跟着书走。

2、 带引作者与我们达成共识,这一步是难点。

在主题阅读中,面对的是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字眼,这时候就要由我们建立起共识,就是将不同作者的观点,提炼出主题需要的共识词汇。这一步是主题阅读中的难点,要引领作者们与我们达成共识,而不是跟着他们的思绪乱跑。

3、 厘清问题。先列出一些可以将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在不同作者的书中寻找答案。

4、 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

5、 分析讨论。在讨论中回答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说什么?是如何说明的?这是真实的吗?这与我何干?通过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明白,其目的,并不是给初期或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而是尽量拓宽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让主题的内容更加完善,也就是

将书读厚。同时,为避免偏见,自己不要预设立场。

在主题阅读这块儿,我们还要明白,它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也可以就一个领域,几年甚至十几年深耕,并且学以致用,让市场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不断完善,让自己成为这一个领域的专家。

到这里,我想大家也明白了,采用哪种阅读方式,取决于我们的目的,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细嚼慢品,根据需要而定,才能让读书更有效率。

对于实用类书籍,学习的最好方法,不止是读,更要去用,去实践。

如何让书服务于自己,主动阅读一本书?

最后,我想提一个建议。书读到尾页,就算读完了吗?并没有!

书翻完,并不是结束,我们还需要拟出读书的思维导图,还原作者的思维路线,以及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所思所感,行动与计划,解决心里的“为什么”,并找到“怎么做”的行动方法与原理。

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它很关键!

心理学上有个“服务生效应”,又称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已完成的工作,在心理上即刻就会丢之脑后,而未完成的工作则会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书一读完,过几天就忘了,你问他具体讲了些什么?他说不出来。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我们理清思路,锻炼逻辑能力,加深记忆的过程,甚至过一段时间后,看思维导图,还能够轻松回顾起我们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如何让书服务于自己,主动阅读一本书?

同时,光做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还不行,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为什么有些明明经典的书,我们读来却感悟不到经典呢?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全世界公认的经典,但我不仅读得费劲,读完后也似懂非懂。

因为读书的领悟不仅来自我们的学识,还取决于我们的见识。人生中,我们参与过的经历,看书中都会引起共鸣,让自己深醒;而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就容易快速滑过,就像没有看到。

当你读懂了一本难读的好书后,不仅能增进阅读技巧,同时还能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自己。

好的阅读,是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我们不只懂得如何将书化为己用,还更懂得生命,当然,好的阅读也离不开好的方法。

大致总结一下吧,这本书介绍了4种阅读方法,我最常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在日常读书中,效率确实大为改善。今后,我还要慢慢尝试主题阅读,特别是在专业领域,主题阅读更有针对性、更能集思广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所以,我们阅读要采取主动,针对不同的书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剖、思考,让书籍真正能成为阶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