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夫人”手撕網紅張大奕,這家公司市值一夜蒸發1.5億

4月17日,被網友們稱為“中國電商第一網紅”的張大奕重新登上熱搜,獲得了久違的關注度。但令人遺憾的是,她被曝光疑似陷入感情糾葛。

昨日,“花花董花花”的博主在微博發聲,其指名道姓地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來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氣了,老孃也不是好惹的。望自重,好自為之@張大奕eve。”

評論指出,“花花董花花”系天貓總裁蔣凡夫人,“張大奕eve”,是千萬級網紅博主、2015搜狐時尚盛典年度電商模特候選人、淘寶素顏大賽第1名、中國電商第一網紅。

受此事件影響,張大奕身後的中概股如涵控股開盤一度跌幅超9%,截至17日收盤跌幅為6.36%,市值蒸發約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且在盤後時段繼續微跌。目前,如涵控股的市值大約3.2億美元。

“總裁夫人”手撕網紅張大奕,這家公司市值一夜蒸發1.5億

不過,身陷輿論風波的張大奕在4月17日依舊照常發微博“營業”。

“總裁夫人”手撕網紅張大奕,這家公司市值一夜蒸發1.5億

“難以複製”的張大奕

熟悉網紅經濟的人,對張大奕並不陌生。2014年,27歲的張大奕和34歲的馮敏合作開了淘寶店,做了8年自由模特的張大奕,個人IP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隨後,憑藉著網紅經濟的迅速崛起,張大奕開啟了自己的“網紅生涯”,併成為第一批享受電商紅利變現的網紅人物。在《網紅》紀錄片中,張大奕曾自信地說道:“2016年是張大奕的時代”。

數據顯示,張大奕曾用短短4年時間,微博粉絲從30萬暴漲至1077萬;2017年“雙十一”,張大奕的網店日銷售額突破1.7億元人民幣;2018年“雙十一”張大奕網店創造28分鐘銷售額破億記錄。

火爆之下,張大奕的商業版圖也越做越大。2019年,張大奕背後公司如涵控股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張大奕也一路從模特、淘寶店主直至公司上市成為老闆。

公開資料顯示,如涵控股創立於2001年,定位為“網紅孵化”公司,即利用網絡紅人形象打造優質店鋪品牌,再通過營銷推廣、電商變現。

正是看中了張大奕背後的網紅經濟,2016年11月,阿里巴巴以3億元入股張大奕和馮敏的公司如涵控股,公司估值達到31.3億元。如涵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是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網紅孵化與營銷平臺,藉助淘寶的力量,如涵已在紅人孵化數上穩居行業第一,致力於為更多品牌實現品效合一。

招股書顯示,如涵控股的收入構成中,佔比最大的還是網紅們自己經營的網店。截至2018年底的9個月裡,如涵控股一共簽約113名網紅,按照交易流水分為三個層級:一線網紅、成熟網紅以及新晉網紅。目前如涵擁有3位一線網紅,分別是張大奕、大金以及莉貝琳,同時還擁有7名成熟網紅以及103位新晉網紅。

她們一共貢獻了17.8億元的銷售量,同比增長僅有10%。網紅電商對於頭部資源的依賴過重,是該公司存在的重大風險。這一百多個網紅裡,真正能大筆貢獻收入的只有張大奕。張大奕在2017財年和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佔據了收入的50.8%、52.4%和53.5%。因此,連王思聰也吐槽稱“這是多麼不健康的比例。”

除此以外,張大奕還是股東之一。招股書顯示,該公司CEO馮敏持股為29.27%,為公司最大股東;張大奕持有15.00%股權,為第二大股東。在機構投資者方面,阿里巴巴持股8.56%,君聯資本持股8.54%。

此外,在流量瓶頸期,培養新的網紅成本高企。艾瑞與微博聯合發佈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2018年,粉絲規模在10萬人以上的網絡紅人數量持續增長,較去年增長51%;其中粉絲規模超過100萬人的頭部網紅,增長達到了23%。網紅之間在內容、黏度、創新上都存在著競爭。

“網紅畢竟不是明星,粉絲的購買力和忠誠度都要打折扣。明星可以通過創造作品,來不斷保持熱度和人氣,網紅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展示類帶貨的網紅,僅僅看臉也是不行的。”一名網紅機構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張大奕之所以能紅,很大程度也是流量紅利帶來的結果。現在基本很難複製了,畢竟在微博上購買流量和曝光,也是不小的一筆投入。

網紅的流量去哪兒了?

紐約時間2019年4月3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如涵控股開盤價為11.5美元/股,開盤即跌破發行價(12.5美元/股),盤中股價持續下跌,收盤大跌37.2%,市值跌至6.49億美元。

不少投資者感慨:“第一次見到破發15%的新股”“打新首日居然暴跌30%”“數年難得一見”……而從IPO至今年4月17日收盤,如涵的股價已經累計下跌64%。

招股書顯示,如涵在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收入5.77億元、9.47億元和8.56億元人民幣。當季分別虧損4013萬元、8995萬元以及5750萬元。

其中,虧損的原因在於包裝網紅的營銷費用上升。網紅電商的模式是,從工廠訂貨,然後再通過自己的渠道進行銷售。最核心的環節在於,通過網紅引流帶貨。2018至2019財年前3季度,營銷費用從1.21億增長到1.584億元,主要是因為網紅培養的成本水漲船高。網紅培養團隊工資增加,培訓和支持費用增加,導致費用越來越高。

對此,王思聰點評認為,如果需要花1.5億元的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涵銷售商品成本主要分為採購商品成本、存貨報廢成本以及KOL服務費三大塊成本,2018年三塊成本分別佔收入的比重為53%、5%以及11%。

這意味著,網紅們帶貨的“提成”比例約為一成,且不斷需要加大在微博、淘寶、抖音等平臺的曝光,來維持熱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一名網紅每年在電商業務上銷售額的近10%,都會用來購買粉絲頭條、會員等各種增值服務。

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斷上漲的流量成本,仍然是如涵的挑戰所在。可以說,在網紅經濟時代,如涵探索與發現了一條網紅電商之路,但電商模式成熟,網紅電商卻大幅虧損,投資者也不看好這一模式。其能否建立持續的、排他性的護城河?目前看來很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陶力)、證券時報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溫夢華 畢媛媛)

“總裁夫人”手撕網紅張大奕,這家公司市值一夜蒸發1.5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