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尋訪大名府故城

又是一年鵝黃柳綠,花開枝頭時,早就耳聞大名縣大街鎮紅寺村村東至今還保留著兩段大名府故城城牆遺址,但一直未能親眼目睹。今天,我們四個朋友約定驅車前往一睹芳容。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出大名縣城向東,經大街鎮再往東北行駛4.5公里,便來到了大街鎮紅寺村。一下車,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村東和諧街頭一處水坑西沿上豎立的一塊標明2006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2010年12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名府故城”石碑。站在這裡向東望去,遠遠便看見一望無際的麥田裡有兩處隆起的土丘,順著麥壟我們步履蹣跚著向土丘走去。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走近以後,我們才看到這臨近的兩個土丘,被聳立的鐵柵欄彎彎曲曲圍了起來,在鐵柵欄處還相距不遠豎立了數十個“大名府古遺址”界碑,並豎立了兩塊標明2006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2018年11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名府故城”石碑。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被圍起來的兩個土丘便是紅寺村段大名府故城城牆東北角遺址,一段為東西走向,另一段為南北走向,殘存長約490米,外側最高處為7.1米,內側最高處為5.15米,牆體寬度約為30米。從遺存的兩段城牆來看,城牆為純黏土夯築而成,上邊長滿了雜草,看上去著實有些荒涼。據一位正在澆麥地的紅寺村老農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一帶城牆遺址大多還存在,後來周邊村莊的村民沒有地方取土,便都來取城牆的土,因這兒路不好走才殘留下這兩段城牆遺址。最後老農還給我們說,東北角城牆外不遠處便是《水滸傳》中大名府員外盧俊義的莊園所在處,只因年代久遠,現在只剩下了一些殘磚瓦礫遺蹟了。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我們四個人分別爬上兩段城牆的遺址,登高望遠,麥苗青青,花紅柳翠,東北、正西、東南不遠處分別散佈著菅莊、紅寺、後東門口三個村莊,北邊不時傳來嗡嗡嗡的汽車行駛聲,那是去冬通車不久的青蘭高速公路。遠眺四處,我們不禁思緒萬千,距今978年前的北京大名府故城在當時該是何等輝煌呢?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大名府故城位於今大名縣城東北,以大街鎮魏州、御營、雙臺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窗口、北門口四個村莊是故城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城址佔地面積約36平方公里。故城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節度使附馬都尉田悅(田承嗣的侄子)與幽州節度使朱滔、淄青節度使李納、恆冀都團練觀察使王武俊,四鎮歃血為盟,在魏州叛唐稱“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為大名府。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二月,魏博節度使樂彥楨徵調轄區六州數萬百姓,歷時月餘,沿魏州城西的河門舊堤擴築外城,使得魏州城達到方圓80裡,由內向外分為王城、羅城、大城三層,內外構築十七道城門,號“河北雄鎮”,已是可與都城長安(時,長安城周長73,4裡)相媲美的全國大都市。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五月,為防契丹南侵,宋仁宗升大名府為北京,作為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的陪都,朝廷撥庫銀十萬兩,改修外城,增建宮城,耗時5年,使大名府外城隨地形而建,形狀不方、不圓,略似臥牛狀,由周長八十里縮減為了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其勢略如都城”開封(時,開封府城周長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後擴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民間俗稱為“四十八里臥牛城”。宋大名府故城,分皇城和外城,總平面呈回字形。皇城周長為三里一百九十八步(1.83公里),即宋真宗駐蹕行宮,建5門。南城3門:中為“順豫門”、東為“省風門”、西為“展義門”;東城為東安門;西城為西安門。當時未設北門,宋熙寧九年(1076年)才在北城建門1個,為靖武門。外城周長為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24.3公里),建9門。南城3門:中為南河門、東為南磚門、西為鼓角門;北城2門:正北為北河門、西為北磚門;東城2門:正東為冠氏門、東南為朝城門;西城2門:正西為魏縣門、西南為觀音門。又引御河之水經西渠穿大名府故城而過,並修建水關2個,上水關曰善利、下水關曰永濟。北宋時期,大名府借水陸交通、軍事地位、經濟發達等優勢,成為了河北地區最繁華的大都市,一為國都(大齊),兩為陪都(北宋、大齊),僅作為北宋陪都--北京的時間就達86年,為鞏固北宋中央集權、抵禦遼兵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時,大名府瀕臨御河,水上航運便利,是北方的一個重要碼頭與物資集散地、糧儲中轉站,使得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稅收在四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中,僅次於東京開封府,居於第二位,人口數在四京中位居第一,達568976 人;副業生產相當興盛,“尤其是蠶桑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它是“蠶絲、織紝之所”,所產絲織品質量良好,其中花紬、平紬、棉紬等常為貢品,“河北東路民富蠶桑,契丹謂之‘綾絹州’。”河北地區的果樹非常多,其中,大名有鵝梨與棠梨。大名府壓沙寺梨園,種植技術高超,已有了成熟的梨棗嫁接技術。不僅如此,皇帝對大名府極為重視,太宗與真宗皇帝都曾巡幸至此。對北宋王朝來說,大名府是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控制著黃河以北的廣大疆土,具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夏竦判大名府時,曾指出“惟北京為河朔根本,宜宿重兵,控扼大河南北,內則屏蔽王畿,外則聲援諸路。”所以,鎮守這裡的守臣一般官職為知大名府(天雄軍)、兼北京留守司、兼大名府路安撫使、兵民都總管(都部署),統轄大名一府,澶懷衛德博濱棣七州,通利、保順二軍,其人選倍受皇帝重視,多委重臣駐守,如名相溫仲舒曾知天雄軍(大名府)1年多、名相王欽若曾判天雄軍(大名府)2個多月、名相趙昌言曾知天雄軍(大名府)數月、名相寇準曾知天雄軍(大名府)5 年、名相張知白曾知大名府2年、名相王曾曾兩次知天雄軍(大名府)4年多、名相呂夷簡曾判天雄軍(大名府)節度使1年半、名相李迪曾知天雄軍(大名府)1年多、名相程琳曾兩次判大名府8年、名相夏竦曾判大名府1年、名相賈昌朝曾三次判大名府6年、名相陳執中曾判大名府3年、名相文彥博曾兩次判大名府8年、北宋著名詩人王拱辰曾兩次知大名府8年、名相韓琦曾判大名府5年、名相韓絳曾兩次知大名府3年、名相韓忠彥曾兩次知大名府2年、奸相蔡京曾知大名府1個月、名相樑子美曾兩次知大名府5年。此外,名相包拯曾兩任河北路轉運使(治大名府)、河北都轉運使(治大名府)3年多、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曾任北京大名府國子監教授7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曾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安撫總管司機宜文字1年等等。這些名臣、名士無論在當時和現在,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據此,可見大名府的地位在當時是何等的重要。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可惜的是,明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漳、衛兩河同時氾濫,千年大名府城被淹沒於地下一丈多深,遂成為廢墟。同年九月,都指揮使吳成於御河北岸艾家口鎮北一里處徙築大名府城,即現今的明清大名古城。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名府故城城牆,便是現存部分北宋所建城牆遺蹟。據明正統、正德、康熙《大名府志》等有關資料記載和近年來考古勘探得知,大名府故城北城牆自大街鎮城角村西起,向東經堤上村、北門口村至菅莊村西南;東城牆自大街鎮菅莊村西南起,向南經紅寺村東北、後東門口村東、前東門口村東、蔣莊村西至擺渡口村北;南城牆自大街鎮擺渡口村北起,向西經前南門口村北、孔莊村北至沙堤村南;西城牆自大街鎮沙堤村南起,向北經教善村東、大名鎮鐵窗口東、大街鎮前安莊西南至城角村西。現今整個故城城牆地表保存遺址除紅寺村這兩段外,大名鎮鐵窗口村東南還保留一段,長約140米,其餘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滄海鉅變,如今均消失了蹤跡。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遙想盛世繁華的大名府故城,我不禁想起北宋名相寇準鎮守大名府時寫的一副楹聯:“東郡股肱今佑輔,北門鎖鑰古天雄”。斗轉星移,近千年過去了,隨著時代的變遷,行政區劃的調整,鐵路的興起,航運的衰落,大名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但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名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在2019年順利脫貧摘帽,鄉村振興方興未艾;二是隨著大廣、青蘭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建成通車,鐵路、高速、國省幹道互聯互通的交通優勢已初步顯現,將成為冀魯豫交界區域的交通樞紐。三是隨著國家大力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明城建築不斷恢復,新興景點落地開花,文旅興縣已成態勢。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名一定會實現敬愛的周總理1966年視察大名時提出的“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殷切期望,再創大名輝煌的!

柴元魁寫於2020年4月2日

尋訪大名府故城-柴元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