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清镇市易地扶贫搬迁居民谢兴照:从困难职工到扶贫干部,异地搬迁带来的人生蜕变

我叫谢兴照,原是清镇市流长乡羊坝村人。2017年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一家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小时候,我因为手术导致右耳完全封闭,加上脑神经坏死,患上了严重的面瘫。家里奶奶双目失明;母亲患有先天性贫血;父亲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后来还因为车祸做了开颅手术后患上癫痫,完全丧失劳动力,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我的身上。

为了养家,我于2009年毕业后就选择外出打工,从织金、遵义到贵阳,上矿山、装宽带、送快递……我辗转各地,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但病魔折磨着家人,生活的重担丝毫没有减轻,本就微薄的薪资在医药费和生活费的“双重重压”之下更是杯水车薪。

2017年以前,我们一家4口就挤在一间低矮破旧的石头房里,布帘勉强将房子隔出三个房间,“厨房”和“堂屋”算一间,另外两间“卧室”挤着四张床。

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改变了我们家的生活。2017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春风,我们一家搬进了清镇市站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枫渔小区。新房不仅家电家具齐全,更重要的是,小区配建的卫生室就在楼下,我爸妈看病输液方便多了,甚至还可以把医生请到家里来。

不仅如此,我还结束了外出打工的漂泊日子,通过选举,我在居委会当上了文书,同时担任枫渔居工会干部。

今年初,贵阳市总工会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对我家进行了入户调查,并将我纳入困难职工帮扶系统,享受每月700元的困难职工生活救助补贴。今年6月,我的母亲病情复发急需住院治疗,高额的治疗费用让我再次陷入困境,市总工会了解到情况后,又为我带来了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帮我渡过难关。

这一切,我始终心怀感激。以前,我只是为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而忙碌奔波,而如今,我有机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定要为其他有需要的人做点事情。

这几年,“我年轻,让我来”成为了我最常说的话之一。背残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楼、送水、换电灯泡、修电视、打扫卫生、疏通马桶等等,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是他们随叫随到的“帮手”,居民们对我越来越信任。

偶尔,我也会遇到紧急情况。2019年,搬迁户陈燕莫名昏倒、徐青青家中受伤、刘志伦眼疾发作……我先后6次陪小区居民乘坐救护车到医院就诊,为了让大家心里更踏实,每次我都等病人做完检查后才安心返回工作岗位。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春节计划,站街镇全体干部职工响应号召返岗上班,我也毫不犹豫地冲上了一线,卡点值班、小区消毒、为小区群众送油、米、菜、桶装水等生活用品,在疫情防控一线的17天里,我自告奋勇,成为小区唯一一个没有轮换休息过的人。

如今,看着我们搬迁社区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我打心底觉得幸福,是党和政府让我摆脱困境拥有新的人生,作为一个生而平凡的普通人,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工作中发光发热,为美好幸福的生活奋斗。

(贵阳日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杨鸿 整理 编辑 言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