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軍用飛機的座椅彈射技術目前只被少數幾個航空強國掌握,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也躋身在這幾強之中。尤其是戰鬥機座椅的

零-零彈射技術,目前全球僅中、美、俄、英四國具備了獨立研製能力。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彈射技術哪家強?

但是熟悉彈射技術知識的小夥伴都知道,目前多數國家採用的是連人帶座椅一起彈射出去的技術,而這種方式是有先天缺陷的:一方面對彈射時機的掌握要求非常非常精確,早零點幾秒或晚零點幾秒都不行;另一方面,彈射時要求飛機的速度不能過快,一旦超過音速,甚至兩、三倍音速或者更快,飛行員出艙瞬間如同接了一招降龍十八掌,即使成功落地能否保住命也是兩說了。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F-18的彈射座椅於是就設計成了這樣:你有降龍掌我有金鐘罩。。。

此外,如果機組成員不止一人,而是兩人甚至更多,比如轟炸機什麼的成員彈射,這個難度就有幾何級的倍增了,畢竟成員之間絕對不能互相干擾。我們不說遠的,就拿我國早期轟六轟炸機的彈射逃生來說:為了避開干擾,部分機組成員往上面彈,其餘往下面彈,且還要儘量散開——複雜程度之高和成功率之低至今想想就頭皮發麻。。。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早期轟六除2名駕駛員是向上彈射外,其他4人均為向下彈射。

據統計,轟6自1969年裝備以來,到1995年的26年間,共發生8次一等飛行事故,僅在1995年的墜機事故中有2人彈射救生成功,其餘均機毀人亡。直到90年代以後,轟六的更新型號更改了彈射方式,後續的成功率才提高上來。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蘇聯圖22部分成員往下的彈射方式(早期轟六的仿製對象):3個人被倒著送出來,然後踢掉。

總之統計下來,最近幾十年全球飛行員彈射成功的概率也就60%左右。即使這成功彈射的人中,還有一半在彈射的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傷,能夠全須全尾到地面的就不剩幾個了。

因此有小夥伴就腦洞大開了:能不能把座艙整體彈射出來(尤其是多人成員組的飛機),這樣人員和外部空間能夠物理隔離,不就安全多了?

你還別說,在早期的航空發展史上,美國就在多種型號的飛機上進行了這樣的嘗試,總體來說效果還不算差。比如下面這款——世界第一種可變後掠翼轟炸機F111的整體彈射座艙,我們先一睹為快: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F111是並列雙座轟炸機,彈射時此座艙可帶著倆人一起飛出去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換個角度看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彈射出去之後的銷魂姿態(沒找到F111的圖,這是F104的):屁股後有三片穩定翼,既能控制飛行姿態也可以理解為剎車——先把速度降到音速以下後再開傘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地面展示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安全落地後的狀態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如果落水會自動打開充氣橡皮筏,以及衛星定位求救信號什麼的——是不是有同學會聯想到什麼。。。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F111地面彈射試驗的動態圖,像不像我國的神舟系列返回艙落地情景

總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後,美國航空界在戰機的座艙整體彈射技術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九十年代之後就基本放棄研發了,改為目前流行的人和座椅一起彈射的方式。主要原因呢非常簡單:就是結構太複雜了,複雜到並不比將人連同座椅一起彈出去成功率高多少,此外還憑空增加了飛機的死重,不划算。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戰機彈射存活率低?現實世界中還有一種土豪方法:彈射整個座艙

圖:另一款擬用在單座戰鬥機上的整體座艙彈射方案以及示意圖,看著很科幻但實際實驗效果很打臉,主要原因就是過程太複雜,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結果就。。。。

此外再加上前蘇聯解體等等時代背景,就這樣美國科學家在將該技術幾乎發展完善的時候便戛然而止了,而且眾所周知目前由於種種原因無力也無心將該技術延續開發下去。但作為一種具有潛力的技術路線,未來我國的科學家們是否會繼續發揚"瞪一眼就那啥"的精神,非要接力點開這顆科技樹,並應用到譬如"THE NEXT"等一系列下N代戰機上 ,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為朴刀軍事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