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卻的記憶—賣茶

如果說今天的我在生意場上略有建樹的話,二十年前的那次賣茶經歷便是我從商的開端和啟蒙。

記得那是1990年的暑假,我初中畢業考試剛考完。想到升入高中以後的學費和生活費會很高(初中我們是走讀的),且那個假期相對平時的假期要長差不多一個月(畢業考試在六月初就結束了),所以想找點事情做,最好能掙點學費。

那時還沒有現在打工的概念,最多就是看鐵路或公路上有沒有臨時的活幹一干。除此之外,鄉下人能幹的就是打牌、下象棋了。街道邊上這兒一堆,那兒一團,閒適的生活節奏就是農閒時間鄉下人的一切。

父親從改革開放以後便一直從事農副產品的販運:柿子、蘋果、花椒、木材甚至耕牛,什麼賺錢搞什麼。那年父親發了幾車皮豌豆到四川販賣,回來時捎帶了幾十麻袋茶葉,準備在我們當地出售。

隴東南地區尤其是農村,有燉“罐罐茶”的習慣。一個直徑約半寸,高約一寸的的陶製小罐,中間粗大,兩頭較小,像個“不倒翁”,當地人俗稱“茶灌灌”,用茶灌灌加入茶葉在炭火上熬煮後,茶汁色澤黃亮,濃度很高,味苦中帶香,俗稱喝“罐罐茶”。一些老人甚至把“罐罐茶”當早點來吃,一罐茶,一個饅頭,就是早上一頓飯。

話說那年暑假,為了打發無聊的長假,也為了籌集上高中的費用,同時也想鍛鍊鍛鍊自己。就與我一個姨父商量拿些茶葉去清水縣境內的農村去賣。父親給我們每人稱了幾十斤茶葉,算了帳,我們每人就挑著兩袋茶葉出發了。

清水縣位於家鄉的正北山上,交通極為不變,在當時幾乎不通公路。我們就步行爬山,走村串社,推銷茶葉。由於是山區,一個村子和一個村子看起來離得不遠,可走起來要繞著山樑走大半天,可想其中的艱辛,有時遇到下雨,在路上躲都沒地方躲,只好淋著雨向前面一個村子趕,好找個地方歇腳。

我們每到一個村子,就扯著嗓子喊:“賣茶葉哩!”。當時剛喊第一句時,是看四下無人才喊的,感覺就像是做賊似的。後來一想,你在沒人的地方喊給誰聽呀,就硬著頭皮在有人的地方喊。於是三三兩兩的村民就走出家門,來看你的茶葉,少數人看好了,說好價格就買一斤半斤的,大多數都說:先抓一把拿回去嘗一下,好了過來買,但是都等到天黑了,還是沒來幾個要茶葉的,想必他們為自己貪了個小便宜而在家樂呵呢。

農村是沒有飯店和旅店的,基本上是到吃飯時間,碰到誰家開飯,就給人家一些茶葉,換頓飯吃。晚上也是打聽看誰家裡比較寬敞的,就在人家家裡住一宿,第二天走時給人家留些茶葉作為答謝。讓現在的孩子們看,那和討飯有什麼兩樣!

就這樣我們串了四五天,行程兩三百里路,帶的貨基本上沒有了,就到了清水的白沙鎮。白沙鎮有通往縣城的班車,我再也不願意原路走回來了,姨父拗不過,就順了我。我們乘車到清水縣城,夜宿當地五毛錢一晚的“店”,其實就是和老家的土炕一樣,但比那要大很多,十幾個人肉挨著肉擠在一個大炕上。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住“店”,也是最後一次,說不上什麼,只記得汗臭腳臭還有就是呼嚕此起彼伏。我很累,前半夜還嫌沒選好地方,後半夜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第二天再乘清水發往天水的班車,來到天水。我平生第一次手頭有三百多元錢,感覺自己好富有啊,我無法控制自己,想實現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夢想。一頭鑽進新華書店,一口氣買了六七本我急需的參考書,還順便給家裡買了兩本果樹栽培與修剪的書籍。下午乘火車滿載而歸,回到家裡。

晚上吃過晚飯,我在向母親訴說我一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這時父親從外邊回來了,問我怎麼樣,我自豪地說:“你給我的茶葉基本上賣光了!”“那咱們算一下,看你掙了多少錢”,父親說。我說我掙了三百多元,父親要我給他交賬,我只給了他大約一百來元。他問我別的錢呢,我說花了,因為吃飯、住店、坐車包括買書都得要錢啊。父親板著臉稱了剩餘茶葉的重量,又拿過一個算盤開始給我算帳,茶葉少了五六斤(被我送人了),扣除成本,我才掙了六七十塊錢,而花掉了一百元。

面對父親的質問,我感到莫名的委屈,就哇的一聲,再也忍不住了,過去幾天的經歷像演電影一樣從眼前浮過。自己原本想,你讓我賣茶葉,我不是賣掉了嗎?況且我吃了這麼大的苦,受了這麼大的罪,沒見當爹的問寒問暖,反而給我找了不少毛病,非常委屈。

第二天早上,父親沒有像平時一樣大聲地喊我起床,反而聽到他給媽說:“孩子這些天在外邊跑,肯定很累,就讓他多睡一會吧。早飯雞蛋湯裡多加兩個雞蛋給他吃……”聽到父親的這些話,我又一次熱淚盈眶了。我終於明白過來,父親並不是不心疼我,而是在教我怎麼做生意,什麼是成本,什麼是利潤。

現在想起來,父親的教誨讓我受益終身。今天在我給員工搞銷售培訓時,還時不時講起這個故事……

我堅信,自己經商是有父親的遺傳的。

2008.6.23.夜於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