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一、引言

1901年1月15日,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代表的清政府批准了帝国主义递交的《议和大纲》。这份大纲让慈禧太后开脱了“魁首”的责任,于是她满心欢喜,指使李鸿章、奕劻等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尽量满足洋人们的要求。在这份大纲的基础上,9月7日,李鸿章和奕劻全权代表清政府与各国代表签订了最后议定书,是为《辛丑条约》。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清政府代表成员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除了要求惩处部分人员之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赔款,量中华之四万万五千万臣民,人均一两,共计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这笔赔款,源起于1900年(农历庚子年)清政府鼓动“义和团”运动而引起的“庚子国变”,因此也叫“庚子赔款”。

根据八国联军出兵多少,以及各国在华利益损失,最后分配如下:俄国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9%,其余包括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总计不足1%。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庚子赔款”各国所得比例

二、美国的庚子赔款

在条约签订之时,年轻的美国就极力认为,索赔应限定在中国财源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估约2亿两白银左右,但当时的美国尚不能像今天这样左右时局。1904年,因银价下跌,各国强行要求清政府追加赔偿以补偿差价时,美国时任国务卿约翰·海伊却再次表示“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有关部门虚报了庚子之乱中的损失。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听闻后,立即采取行动,在美国国会游说,应当将虚报的款项予以退还。随后,教育家埃德蒙·詹姆斯向总统提议,用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

于是,1908年7月,美国正式声明,将所得“庚子赔款”的一半退还中国,作为学生留学美国之用。自第二年起,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正式派遣学生赴美留学。1909年第一批,共50人,其中包括梅贻琦、胡刚复、秉志、金邦正等人;1910年第二批,共70人,其中包括胡适、胡明复、竺可桢、赵元任;1911年第三批,共63人,其中包括姜立夫、胡博渊、孙学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计划继续推行。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首批“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

为了促进学子们的留学预备,设立游美学务处的同时,清政府开始筹备肄业馆,并由宣统皇帝钦定,将清华园拨让给肄业馆使用。1911年初,在外务主事唐国安的推动下,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并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名。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清华园”、“清华学堂”的书法题名,均是那桐所撰。1912年10月,又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再次归还中国,共计1254.5万美元;至此,美国所得“庚子赔款”基本全部退还。由于北洋政权更迭频繁,因此设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政府特别任命颜惠庆、张伯苓、郭秉文、蒋梦麟、范源濂、黄炎培、顾维钧、周怡春、施肇基、丁文江等10名政治或教育界著名人士,外加5名美国人共同组成的托管董事会。这笔款项仍然大部分用于清华大学;当政权更迭过程中,其他大学苦于向政府索求办学资金时,清华大学却资金充裕,稳如泰山,从而使得清华大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很快超越了北京大学。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清华学堂

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里,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们考取“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资格,从这所学校预备,随后开赴到美国各大学。除了上文提到的前三期优秀留学生,后来各批次的学生超过1000名,包括叶企孙、潘光旦、侯德榜、金岳霖、吴宓、汤用彤、周培源、王赓、赵九章、茅以升、钱学森、杨振宁、邓稼先、吴大猷在内,这一大批留美学生回国后,迅速成为科学文化领域灿烂的群星,造就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最为辉煌的科学文化大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教会、美籍华人以及中国民间力量,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未曾被现代教育耕耘的沃土;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诞生了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等,这些大学构成了我国近现代教育的主体框架,为我国后来的科学学术及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俄国

1914年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为了争取中国的参战,表示愿意效仿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然而,由于国内政权不稳,尤其是袁世凯称帝事件影响巨大,直到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后,于1917年8月才宣布参战,并派遣14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与此同时,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已然成为敌对国家,自动停付剩余的“庚子赔款”,以英国、法国为主体的协约国的“庚子赔款”延期五年支付,俄国 “庚子赔款”其中的三分之一延期五年支付。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俄国十月革命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俄国苏维埃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换取北洋政府的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放弃“俄罗斯帝国”时期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庚子赔款”。1924年5月31日,两国签订的《中俄协定》第十一条正式规定,苏联政府允予抛弃俄国部分之庚子赔款,随后声明,“庚子赔款”除偿付以俄款为抵押的各项债务之外,其余款项全部用于教育。至此,俄国赔款终止。

事实上,虽然名义上全部用于教育,但由于款项完全由中国政府保管,真正拨付的教育经费,仅占款项的4%。

四、德国、奥匈帝国

战争结束后,各国在巴黎签署了停战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德意志帝国降格为共和国,奥匈帝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尽管中国和美国并未在该条约签字,但条约仍明确撤销了两个帝国的特权,其继承人,即魏玛共和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纷纷宣布,放弃“庚子赔款”。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

五、英国

为了敦促各协约国履行战前的承诺,1920年3月,教育部设立筹办兴学委员会,其他各部门同时跟进,开始对各国退还“庚子赔款”进行交涉。当年12月,英国通知将退还“庚子赔款”,作为两国间共同利益之用。1922年12月,五年延期结束,英国正式发布退款宣言,将尚未支付的“庚子赔款”全部退还中国。但直到1931年4月,在胡适的斡旋下,才终于确定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的方案细则:第一,设立中英庚款董事会,共同托管退还款项;第二,全部所退“庚子赔款”设立为基金,用于修建铁路及其他生产事业,使用其所得利息兴办教育文化事业;第三,在伦敦设立购料委员会,修建铁路及其他生产事业所需的基础设备需由购料委员会从英国购买。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等人留学加拿大

抗日战争期间,使用该项款项用于保护文物古迹、赴英留学所需公费及其他事业,并从中提取部分款项补助所在伦敦、香港各大学的中国委员会。

从193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派遣学生留学英国,直到1947年,除了二战期间停派之外,共有9届193名留英学生,包括钱钟书、华罗庚、许宝禄、卢嘉锡,另有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等人因战争而被迫辗转于英国属地加拿大留学。这一批留英学生回国后,为我国后来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法国

在1920年教育部设立筹办兴学委员会设立之后,法国当局表示将退还“庚子赔款”,然而恰好中法实业银行巴黎总行因投机失败而宣布停业。为了挽救已停业的中法实业银行,1922年中法两国互换文书,决定将“庚子赔款”部分用于改组中法实业银行,部分用于发展中法间教育事业。

由于中法实业银行继续亏损,再加上战后法郎贬值,法国强迫中国按“金法郎”偿还。最后经过协商,按1905年汇率折合成美元进行兑付。按照协定,“庚子赔款”具体逐年垫借给中法实业银行,来代缴中国政府未清股本及贷款,并用来发展教育和慈善事业。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原中法大学

为促使法国退还“庚子赔款”,曾经由留法俭学会创办的中法大学,1921年,在李石曾的倡议下,在法国里昂建立里昂中法大学,先期由两国政府承担经费,从1927年后由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拨付经费,直至1951年经费断绝停办。在这三十年间,先后有中国留学生人数为473名,包括朱洗、汪德耀、范秉哲、罗大刚、戴望舒、常书鸿、王临乙等人。

七、日本

由于美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计划使得留美学生迅速超越留日学生,引起日本的关注。1923年3月,日本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发展教育学术研究机构、慈善事业及中日文化交流。教育方面包括开办同文书院,支持留日学生等;医疗方面包括建设同仁医院、汉口医院及青岛医院;另有实业方面,所开发物产,大部分为日本稀缺物产。日本所退还“庚子赔款”完全在日本政府控制之下,因而在中国,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认为日本包藏祸心,拒绝接受。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直至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却仍坚持支付“庚子赔款”。直到沿海大部分地区沦陷,海关被日本劫夺,支付尚才停止。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抗日战争

八、荷兰

荷兰政府于1925年10月照会中国,表示愿意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治理黄河,然而恰逢北京政变,北洋政权动荡。直到1933年4月,两国互换文书,议定将自1926年起的“庚子赔款”全部退还中国,用于发展水利事业及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事业,包括派遣学生赴荷兰留学、赠与莱顿大学发展汉学研究等,尤其有专门款项用于支持中央研究院各项事业。

九、意大利

意大利作为协约国一方,同样允诺“庚子赔款”延期五年支付。战后,意大利参照法国“庚子赔款”的方案,于1925年10月和中国达成协定,自1926年1月起,使用“庚子赔款”偿还华意银行垫付资金,剩余部分交给由李石曾任委员长的“中意庚款委员会”,以用于两国的教育交流和慈善事业。意大利“庚子赔款”的支付与退还直至1933年,之后不再继续支付。

十、比利时

同样作为协约国家,比利时允诺“庚子赔款”延期五年支付。直到1925年时,中方和比利时商定退还“庚子赔款”。在两国的照会下,于1925年9月成立“中比庚款委员会”,监督退还“庚子赔款”的使用。比利时退还的“庚子赔款”除偿还华比银行向比利时政府支付的纸法郎款项之外,剩余部分发行债券,其中的四分之一用于中比间教育事业和学术交流,包括庚款留学等,另有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中国留学比利时的学生有童第周、钱令希、汪德昭等人。

十一、其他国家

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所得“庚子赔款”数额较少,并未退还。西班牙“庚子赔款”提前两年停付。

各国所退还的“庚子赔款”主要用途揭秘

▲ “庚子赔款”留学生:叶企孙、梅贻琦、胡适、潘光旦;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赵九章

最后,中国仍实际支付各国赔款达5.76亿两白银,约占本息和的58%。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赔款大幅减少,并有大量款项用于支付中国教育事业,让大量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活跃在中国现当代的舞台,从而促使了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包括建国后众所周知的“两弹一星工程”;尤其是在这一批大师们的培养下,中国自主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使得中国人才得到延续,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