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蘭克王國的三分即其滅亡,而中國的三國時期卻不叫滅亡?

天地間的二十八點三米


法蘭克王國也叫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帝國雖然版圖遼闊,輝煌一時,但卻是靠武力來維持的,沒有統一和鞏固的經濟基礎。它的人種也很複雜,除法蘭克人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說不同言語、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種族。因此查理曼帝國不過是一個鬆散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從一開始便註定了它必然分裂的命運。三國是在秦漢近四百多年大一統基礎上分裂出三個國家,而且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而且天下名士多以漢臣自居,都希望復興漢室,從意識形態來看,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永遠都是大一統國家。


蒙說史話


造成兩者差別的根本原因是有沒有大一統的文化。對於人無我有的這一文化,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先生曾作過精闢論述,其觀點大致如下:

1,從春秋時期起,我們區分民族的標準不是血緣關係而是文化關係。不管什麼人,只要肯接受華夏文化,就是華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一家。戎、夷、狄、蠻因此逐漸華夏化。

2,秦的統一,不僅是政治統一,也是文化統一,民族的統一。秦始皇滅六國,出現真正大一統的帝國。經過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國內的約五千萬人口,大體已泯除了先秦的民族界限,融合為一個大漢民族。大家認同一個文化、一個國家。

3,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就是分裂時期,一些割據的國君也都想由自己來統一,不願意分裂。大有作為的皇帝更不願一寸國土被人強佔。

4,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思想往往是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思想結合一起的,即和友愛、和平、中庸思想結合一起的。


田村山語


導讀:法蘭克王國與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在很多方面存在這不同,這種差別決定了法蘭克王國的滅亡。其一、法蘭克王國的分封制以及分封退出機制的異常,為王國滅亡埋下了隱患;其二、法蘭克王國帝王駕崩後諸子平分國土的傳統堪稱坑爹,幾乎是自殺式的自行推行“推恩令”的方式主動滅亡了龐大的法蘭克王國。而華夏王朝從秦朝開始大一統就已經成為了共識,並且在西漢分封造成七國之亂後大一統意識得到了強化。也就是說東漢後雖然出現了魏蜀吳三國並立的局面,但是每一個政權都把完成大一統作為己任。而不是都滿足暫時的地盤,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最終由西晉再次完成了統一。


我們先來看法蘭克亡國的根源:畸形的分封制和坑爹的國土均分制。法蘭克王國的分封制因為短週期的退出機制似乎保證了王國的利益,但是封地世襲化徹底讓分封的諸侯成為法蘭克分裂的隱患。除此之外法蘭克國王去世王子平分疆土的傳統,徹底讓龐大的法蘭克王國土崩瓦解。相對東漢末年的三國鼎立的局勢來說,法蘭克缺乏大一統的格局和傳統。而三國鼎立的魏蜀吳來說,在堅持各自法統的基礎上都把再次大一統作為自己的根本使命。

畸形的分封制曾經讓法蘭克保持了強大,但是退出機制破產導致分封領地世襲化為法蘭克分裂滅亡埋下了隱患

面積涵蓋西歐、中歐、南歐乃至部分東歐的法蘭克王國,即便放到現代社會也是歐洲第一大國。在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的古代歐洲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帝國強大的國力外通過采邑分封制提升帝國的凝聚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所謂加洛林王朝時代的采邑制也是分封制的一種,采邑制有力的保證了帝國可以強有力的統治龐大的區域。所謂采邑制也是國王向功臣分封土地但是保留勒嚴格的退出機制,無論是分封還是退出機制都和我國古代實行的分封制有很大差異。先說采邑制的分封方式,被冊封的大臣可以把封地再次分封。這樣的形式和我國周朝時代的分封模式類似,但是周王是所有分封的共主這是前提;而法蘭克封臣的再次分封的下屬就和法拉克國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了。造成的結果就是: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也就是說分封的對象也有義務向上級繳納賦稅和出兵,但是對於法蘭克國王對於所有諸侯的控制力度大大弱化。


采邑制的退出機制也很有意思,分封不是世襲的還可以收回。也就是說在分封有效期內主動分封的封君或者是接受分封的封臣,有任何一個人去世封地(采邑)就會收回。也就是說相對周王朝來說,法蘭克的分封機制是彈性的。這種退出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帝國直轄領土的不斷下降以及諸侯的做大,但是這需要帝國強盛這個前提在。或者說帝國有足夠的利益或者威懾力。很顯然隨著帝國走向下坡路,早就不甘心交出封地的封臣逐漸把封地變為世襲制。這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帝國越來越弱,為帝國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筆。

缺乏大一統的格局和傳統,堅持父死子繼且平分國土的傳統簡直就是敗家行為;它不滅亡誰滅亡

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人出自日耳曼人,由於文明形成周期和文化傳承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疆域和大一統概念。基本上是通過武力拓展帝國疆域,通過分封維繫和堅固自己的統治,通過教皇分封來獲得更加合法的地位。雖然法蘭克王國也是封建制的君主專制政體,但是歷經三百多年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兩個王朝始終沒有形成大一統的概念。也就是說王朝沒能持續傳承、版圖沒能持續固定,更重要的是坑爹的父死子繼且平分國土的傳統。我國從周朝開始逐漸養成了以接受華夏文化、融入華夏為代表的文化傳承,在這個基礎上即便是分封也形成了天子共主的核心概念。


即便是在諸侯實力強大的春秋戰國時代,各位霸主依舊保持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和名義上週天子的絕對地位。在秦始皇的統一天下,從政治、文化、民族、傳承、大一統的認知等方面完成了真正的統一。相對於從周朝開始的嫡長子繼承製來保證王朝有序傳承來說,法蘭克帝王時候分家包含平分國土的傳統簡直是歐洲版的“推恩令”。在這個基礎上龐大強盛的查理曼大帝留下的大帝國被分成了三分,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內部分裂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三部分。當然法蘭克這三部分奠定了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基礎,但是歐洲再也沒有形成龐大帝國的機會了。


到三國時期大一統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從秦朝確立大一統模式也已經過去四百年;魏蜀吳三國都在堅持法統,積蓄力量想實現再次統一華夏的期盼

我們再來看我國的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時代,華夏文明的傳承和大一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並且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忠君愛國思想已經刻入民眾的骨髓,帝王代天牧民的絕對無上的權力讓人著迷。雖然在王朝末期引發了群雄逐鹿的現象,但是無論是誰都在想盡己所能完成再次的大一統夢想。曹魏篡漢自立也講究從禪讓上尋找自己法統的合法性;實力最弱的蜀漢劉備扶植也以大漢皇族後裔的身份強調自己的合法性,進而不顧國力數次北伐為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再次統一;而身份實力都不行的東吳也屢屢率兵北伐,妄圖盡一切所能獲得逐鹿中原的機會。所以說三國雖然分裂都是暫時的,到西晉建立最終完成了的再次統一。踐行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也讓大一統的傳承延續至今。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