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分析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分析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分析


關於音樂。

這部劇裡,音樂很棒,也是很精妙的氛圍渲染劑。第一次注意到音樂的作用,是湯姆遜邀請尼克參加他和情婦偷情的時候,在對面樓的陽臺上,一個黑人吹奏的樂器(是薩克斯嗎?我找不到那是啥,我總覺得有點西班牙樂器的感覺),有一個鏡頭轉換是,從白天吹到黑夜,配合著那個樂器的高亢,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刺激,愉悅,且富有時代特徵|(應該說樂器吹奏出來的曲調有混雜著西部牛仔給我帶來的一點感覺)。

在一次,配樂強勢宣告存在感,應該就是高潮的時候,關於黛西出現,或者蓋茨比內心被展露時候的人物刻畫,這首歌曲可以被看做是蓋茨比靈魂的高光時刻,黛西應該不是僅僅被定義為蓋茨比的女神,更多來說,應該是蓋茨比的理想和永不熄滅的追求寄託,他把這種追求,賦予在愛情方面,那就應該是這樣,永不熄滅的綠光,指引歸途的燈塔。所以,沒錯這首歌出來的時候就是人物刻畫的高光時刻。這首歌的旋律,其實蘊涵著浪漫,美好,但是又配合著歌手的空靈的嗓音,換做中國人的話來說,這首歌帶著仙氣,其實和人們描述的,理想國,不謀而合,曲調,嗓音,歌詞,劇情的種種配合之下,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至頂峰,通過這一場視聽盛宴,我們潛意識會有不安的感覺,因為他們相合之下,是一種盛大,但空虛的感情,隱隱的不安,讓人承受不起,註定是一場破碎之情油然而生。

然後看完電影我又去聽了一遍這首插曲《young and beautiful》,單聽這首歌,還是很震撼。應該說,它的曲調旋律很宏大,但是唱的歌詞卻是愛情,真的是愛情嗎?再想想它出現在蓋茨比和黛西仍衣服的時候,第一次看,我以為它唱的是蓋茨比的內心,後來才發現,她唱的,可以是兩個人,第一,歌詞的前半部分

"I've seen the world,

我已看遍世間繁華,

Done it all, had my cake now,

歷經滄桑,人已老,

Diamonds, brilliant, and Bel-Air now,

如今有鑽石珠寶,名聲顯赫,坐擁豪宅,

Hot summer nights mid July,

七月中旬,炎熱的夏日夜晚,

When you and I were forever wild,

過去你和我放蕩不羈無止盡,

The crazy days, the city lights,

瘋狂的日子,在城市霓虹下,

The way you'd play with me like a child,

你像是小孩子一般和我嬉戲,

Will you still love me,

你還會愛我嗎?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當我年華老去、容顏凋零,

Will you still love me,

你還會愛我嗎?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

當我所剩的只是受傷靈魂,

I know you will, I know you will,

我知道你會、我知道你會,

I know that you will,

我知道你會。"

我覺得是再說蓋茨比,他受傷的脆弱的靈魂。而歌詞場景的描寫,就像是在回憶他們的相遇,炎熱夏日的夜晚,小孩子的嬉戲……

然後我聽到了後面的部分:

""親愛的主阿!當我來到天堂,

請容許我帶著我的男人一起,

請告訴我你會讓他與我相聚,

天父啊!如果可以請告訴我,

迷人臉龐讓我想要狂歡一下

他是我的太陽,使我如鑽石般閃耀。"


我:男人?嗯?

但其實這個歌詞看下來,幾乎是黛西的內心獨白了,黛西也擁有那些財富,然後她再次遇到了蓋茨比,她是想要和蓋茨比一起的,她想上天堂,和蓋茨比一起。

結合鏡頭,蓋茨比扔衣服,然後黛西哭了,加上尼克的旁白,於是黛西沒有說出她真實的感受,她說出了很膚淺的臺詞,因為我從沒見過這麼漂亮的衣服。

這幾乎是觀眾開始轟罵她的開始。因為她說謊了,她愛她的丈夫,也愛蓋茨比,但是她沒有說出來,撒謊,註定最後的結局,但是她卻想上天堂?她想與誰相聚?我們知道最後她是同丈夫一起去夏威夷度假的,於是呼之欲出的人選,無疑是蓋茨比,說明她再蓋茨比死後,一直在思念,一直在後悔。這首歌,預見性的,甚至帶著點宿命感覺,在小樹林裡她說要私奔,蓋茨比卻不肯。兩個人的思想已經背道而馳了。當她願意為了蓋茨比放棄一切的時候,蓋茨比想要給她更好的路,當蓋茨比想要和她站在陽光之下,她卻退縮。她不是蓋茨比追求的化身,蓋茨比還深陷美好的幻想中。


最後是那些細小的配音,引起人的注意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蓋茨比被槍殺的時候,這裡的處理非常的玄妙,伴隨著急促的鈴聲,僕人清晰的講話聲,然後畫面切到對岸東區綠燈的閃爍,明明是白天還閃爍的綠光,雖然微弱卻清晰,這是蓋茨比心中永不熄滅之光。然後他的光的節奏配著特殊的音調加強,隱默。再加強,再隱沒。直到蓋茨比死亡,也沒有減弱。而加油站老闆吞彈自殺,開槍卻沒有聲音,被蓋茨比落水時水面與身體巨大的拍擊聲蓋過。這裡,他是沒有槍擊聲的。這個處理我覺得非常的妙,第一,我覺得這個可以看成是,蓋茨比死亡,無法聽到除了自己死亡之外的其他聲音,可以是暗寓,蓋茨比永遠活在他的夢想之中,活在一個美好的,不去揭露的自我世界之中。第二,作為一個歧視,在影片中,只有代表主角死亡的槍聲,才是有意義的,而對於電影的節奏感而言,其實是不被允許,或者說,不贊同,兩聲槍聲相鄰的那麼近的,會破壞整個電影的節奏(雖然已經是尾聲的小高潮節奏。)而在這部電影裡,不論是那些貴族,富豪,還是生活在底層的勞苦人們,其實都是迷失方向的,加油站老闆正代表著底層,被資本操控迷失的人,如果說,他死亡的槍聲,和蓋茨比死亡的槍聲放在一起,那麼整個電影的寓意就會被破壞,他的死亡就要同蓋茨比的死亡一概而論。代表著,迷失將死,理想將死。把最後度假(逃難)的舊貴族的存在襯托的像是世界真理。整個電影就糟糕了。於是,第三,他的死亡是伴隨著落水聲的,雖然比起蓋茨比的槍聲而言,死亡的意外不那麼明顯,但是也是有聲響的,僅次於槍聲的刺耳感和震懾感,而是像水灌進了每個觀眾的耳朵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