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95后青年奋战边疆,参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云海 记者 刘伟娟)“等路通了,就不用绕道乌鲁木齐,从这儿上高速直接到你连云港老家去,多方便啊!”“虽然相距2000多公里有点远,但是通车后,可以体验一把!”……在新疆巴里坤,同为90后的刘纯和张旭畅想着京新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通车的便利。5月4日青年节,两个江苏老乡,在这浩瀚的戈壁工地里,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紧跟父亲的步伐,95后坚持西行

22岁的技术员张旭,是江苏徐州沛县人,在连云港上了大学。24岁的安质部员刘纯则是江苏连云港人,在徐州上了大学。2019年,两人大学毕业后,不约而同地成为驻宁央企中铁二十五局二公司的一员,在南京经过半个月培训后,同时踏上西向的征程,来到距家乡2600多公里的巴里坤戈壁滩,参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京新高速公路。

江苏95后青年奋战边疆,参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刘纯在现场记录安全质量检查情况

此前,遥远的西部只停留在书本的印象里。“入司培训时听从新疆回来的师兄讲了后,我就想着,二十多岁是最美的时光,但也是最值得吃苦的时期,一定要去西部!”培训结束当晚,刘纯就跟父母通了电话。“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子要去几千公里外的地方工作,选一个江苏的项目不好吗?”一听要去新疆,父母的担心从电话里传来,同事也建议他可以选择公司在河南、南京,甚至是在老家连云港的项目。软磨硬泡后,父母的牵挂最终拗不过年轻人的坚持。

张旭的父亲是一名基建工人,在新疆奔波了19年,紧跟着父亲曾经的步伐,他也选择了西行。“我们去建设的是‘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一般人还去不了呢”,这是他出发前对家人的宽慰。

海拔2000多公里的戈壁工地,青年面孔不少

第一次踏足新疆这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刘纯和同行的11名95后显得格外激动,但沿途长达数百公里荒凉的戈壁滩很快就让他们的激情沉寂了下来。尽管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到了项目部还是被吓了一大跳。这里处于新疆第五类贫瘠地区,项目部驻地在海拔约2000米的戈壁滩上,离最近的县城也要近150公里,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冬季长达8个月,年均气温仅为2.7℃,动辄八九级的大风来光顾,最大降雪38厘米厚,年平均降水量203毫米。

江苏95后青年奋战边疆,参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张旭在检查钢板组合梁钢筋绑扎情况

两人从未想过自己的职场生涯会起步在离家乡两千多公里外的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来此之前,张旭对工程人的印象一直是刻板、严肃,岁月长期磨砺后的油腻。但进入项目部,他们惊奇地发现青涩的脸庞在这里多得超乎想象。这个平均年龄仅有30岁的团队,绝大多数都是90后。“除了拿手的技术活儿,晚会时能吹拉弹唱的人才可多了去了,换作大学,这都能组好几个兴趣社团了”,刘纯打趣道。

日行3万步,95后表示“不认怂”

项目党支部书记陈佩,江苏徐州人,看到年轻人的加入显得格外开心。但看着细皮嫩肉的他们,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宋世民不免有些担心:这项目的苦不比往常,他们吃得消吗?

刘纯被分配到了安质部见习,张旭在工程部见习。他们跟随项目部分配的导师,在工地上学技术,学管理,将书本上的理论付诸到工程实践。孤立在方圆百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上的项目部,进出采购极为不便,但小伙子们的孤寂感很快便被繁忙的工作冲得烟消云散了,白天跟着导师跑现场,晚上回来上职工夜校、做资料,忙得不可开交。

刚开始到工地,小伙子们对这里的盛夏极不适应。那时去工地,张旭的“电工包”里装的最多的不是图纸而是水,上午4瓶,下午4瓶,还是不解渴,脸上开始起皮。到了冬天,虽然穿了足够厚的防寒服,但粗粝的风搜寻着身上的缝隙使劲儿往里钻,抹再多的护手霜也止不住冻疮。黝黑、粗糙和皴裂成为项目部最普遍的面部特征。

他们建设的梧桐大泉至木垒段是京新高速全线开通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是这“最后一公里”的决胜之年。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每年只有4月至10月间才具备施工条件,为抢抓工期,多个工点同时施工,张旭和工地的技术员连着半个月吃喝都在现场。刘纯则带着他的本子详细检查各工点的安全质量情况,一天下来,微信运动步数一直都在3万步以上。

青年们的脸庞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变得更加坚毅,从毕业到现在,刘纯和项目上绝大多数青年一样,只在春节回家过一次。“虽然很累很苦,但我觉这是意义的工作,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坚守、努力,我们也不会认怂”,谈及工作,张旭乐呵呵地说道。“以前挺羡慕电视里那些大国重器的参与者,现在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这种感觉棒极了”,这是刘纯跟家人说的最多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