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杰克·凯鲁亚克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195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

《在路上》这部小说是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写作手法散漫随性.属于典型的即兴创作,自由散漫的语言风格。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由作家用三个星期用一卷30米长的电报纸一气呵成。这部小说表现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视为“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

在谈《在路上》这本书的时候,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拥有怎么样的内心。抛开传统成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思绪,那种内心的疯狂,才能读得懂这本书的真正的意义指向。才真正地了解到“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什么是“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恋权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支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事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一些摇滚巨星如甲壳虫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萨尔4次疯狂的“上路”诠释“垮掉的一代”

文中主人公萨尔当时是属于一个迷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念的状态,那时的信念十分的重要,是对于一个生命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方向。他渴望追求自由,渴求无序、狂欢的人生。文中有那么一段话。

我一辈子都在这么追赶让我感兴趣的人,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被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从不无聊的打哈欠或口吐陈腔滥调,而只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神奇的黄色罗马焰火筒爆炸,像蜘蛛在群星之间垂下长腿,你在正中央看见最大的那颗蓝色烟花绽放,所有人惊叹“哇噢——”!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透视出主人公萨尔这个表面看似腼腆的小伙,内心却是孤独和迷惘的人。他渴望和疯狂的人一起,更加渴望自己可以成为他们人群中的一员,一起燃烧一起绽放,一起演绎离经叛道。所以,他最终上路了。横跨了大半个美国。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1)第一次上路,在孤独,疲惫,穷困潦倒的时候在墨西哥遇上特丽,在迷茫中看到内心的需求。

相对于极度疯狂和犯罪的迪恩,萨尔是一个更为传统的“垮掉派”,他的灵魂还是想有“巢”的。在他遇到特丽后,与特丽在路上的相遇相知相爱,他竟然忘记了那个公路。他享受着家的感觉 想有家,想结婚。小说中有那么一段文字,透露了他当时想停下的心情。

每天我都能挣到1.5美元左右,这点钱刚够我晚上骑着自行车去买食物,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完全忘记了东海岸,忘记了有关迪恩和卡罗的一切,忘记了该死的公路,约翰尼和我成天玩耍,他喜欢我把他抛到半空中,然后接住放在床上,特丽坐在那儿补衣服,我成了靠地吃饭的人,完全就是我在伯特森做过的白日梦

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萨尔拥有一个传统的内心,他想有家,有孩子,有妻子,但是,这终于是“白日梦”,因为特丽的丈夫要回来,他想带着特丽和孩子离开,却没有钱也没有能力,更遭到特丽家人的反对。他只好和自己爱的特丽最后一次的彼此凝视,接着又上路了。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2)第二次上路,在旧金山的一个星期内心的迷茫和颓废,让萨尔有了对自我的初步反省

萨尔和迪恩还有一个不同的就是,迪恩没有家,他的父亲也是流浪汉。而萨尔有他的家要回,有地方供他休息。

迪恩是为了疯狂而疯狂的“垮掉的一代”他的疯狂已经绽放成了一朵奇异的花朵,他的疯狂是没有止境的,没有边缘的。他可以为了钱和同性发生关系,可以为了油费让好友骗婚,为了好奇让萨尔去睡玛丽露,迪恩真正爱过的人只有玛丽露。但是为了好处,他还是把她和萨尔抛弃在路上,不管他们的死活。

第二次上路的时候,萨尔和迪还有玛丽露一路疯狂,欢叫,呐喊,。哪怕有些行为萨尔并不赞成和认同,但是,还是一起涌入了狂欢的疯狂洪流。在旧金山,迪恩在街头把萨尔和玛丽露扔下,当时他们两身无分文。但是迪恩没有管他们的死活。连再见都没有产,就奔向了他的“好处”。后来玛丽露也无情地离开了。萨尔一人在旧金山度过了一辈子最倒霉的时间。落魄,贫困,饥饿让他以为自己要死掉了。在死亡的边缘,他把自己的方向看得更加的清楚。精神的自我逐渐的清醒。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3)第三次上路,萨尔开始对自己内心需求的更确定。更加觉察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要疯狂,要突破。

内心的孤单和空虚让萨尔再一次的“上路”,这次“上路”萨尔把逃避变成了主动,萨尔觉得自己是垃圾,想在垃圾的氛围待着,觉得自己就是应该这样洗礼。

第三次的上路,萨尔是主动而且必然的,他觉得这次,他是非上路不可的,他已经对自己有了自主意识上的的确定,自我认知道的肯定。萨尔清楚自己为何“在路上”,虽然不知道、不确定前方等待着的他是什么,但他觉得自己就是应该“在路上”。所以他来了。一起走上了狂欢,呐喊,呼叫。

迪恩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垮掉派”,他可以不顾结果和别人言论的人,换成一句简单的话就是,一个无皮无脸无羞无德的“腐人”。他玩世不恭,犯下数不清的罪孽,是正派人眼中的白痴,弱智,人渣。但是,他不在乎,不受他人眼光的束缚。依然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苦闷,反责,建议,道德,悲哀。都可以抛在脑后,只有他的纯粹的存在和粗糙的狂欢。这也是萨尔依附他的原因。也是“垮掉派”的正常行为。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4)第四次的“上路”,死而至后生的过程,让萨尔在离经叛道上找到了自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第四次上路,萨尔和迪恩去了墨西哥。那是萨尔为之最疯狂和颠覆的“上路”。他们一路吸毒,纵欲,颓废、嫖妓,癫狂。尽情疯狂的释放内心叛逆的细胞。就像一头发怒了,红了眼的公牛正面的奔跑去迎接狂风暴雨一样。冲破内心的迷茫。

在这次“路上”迪恩再一次的抛弃萨尔,在萨尔发着高烧,说胡话,痢疾,挣扎在床上12小时 意识都不清的情况下抛弃了他。头也不回。萨尔经历了这件事后,找个到自我,也认清了迪恩的是一个怎么样的鼠背。在疯狂中清醒过来,回到了自己的正确人生。找到真正的自由。不再依附迪恩。

萨尔最后一次见迪恩的时候,是迪恩千里来到找他,邀请他再一次“上路”,被萨尔拒绝了,就连最后迪恩要请求搭他们的车去城区,也被其它人拒绝了,萨尔只好坐在凯拉克的后座中朝他挥手。他穿着一件虫蛀过的大衣,孤零零地走了。一个人上了路。

《在路上》4次疯狂“上路”,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垮掉的一代”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小说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萨尔孤单 ,感受他的灵魂已经脱离了他的身躯。四次的上“路上”让他找回了自我。实现了身体和灵魂一体的自由。

这本书建议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不要在乎读不读得懂,看不看得明白,只要体会到当中的真正意义,这本书的真正的意义就是人生不管到了什么样的状态,都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不用在乎于活得像别人一样光鲜 ,不在乎于是否活得循规蹈矩,合乎章法。不在乎于别人的眼光。不受他人意愿的影响,哪怕是疯狂,也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自己走出来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书中有一段经典的道家结论,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并且用心的去体会:

“你的路是什么路?哥们儿?--圣人的路,疯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鱼的路,随便什么路。无论何人无论如何都能走的一条无论何处的路,何处,何人,如何?”

人的一生,有的人“在路上”,有的在张望“在路上”的人。而你,是否敢“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