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疫情後“新常態”下,中國的領導力在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當前我們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國際關係中已出現許多裂痕。這些裂痕很有可能在疫情後變成摧毀國際秩序,影響全球治理的巨大力量。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陳新華日前就此背景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作出演講,探討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發展和中國的世界領導力。

陳新華:疫情後“新常態”下,中國的領導力在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 陳新華

(注:本文為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陳新華2020年4月29日在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的演講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我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交流,感謝Marc-Antoine Ely-Mazzega 和 Olivier Appert兩位先生為我專門組織了這場會議。

我們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疫情發生前,我們已經看到了國際關係中出現的許多裂痕。這些裂痕很有可能在疫情後變成摧毀國際秩序,影響全球治理的巨大力量。

在這一背景下,我讚賞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為防止國際脫軌所做的努力,因為不知多少先輩,如戴高樂將軍,為了這個有效運營國際秩序的建立與維護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接下來的20分鐘時間裡,我想大致描繪一下疫情後中國經濟與能源發展的粗線條方向,再和大家討論中國在後疫情世界裡的地位和作用。

我需要聲明的是,我沒有在中國政府任何部門任過職,今天所表達的觀點完全是我個人的。

按照我與Marc-Antoine Ely-Mazzega達成的共識,接下來我用英語演講,因為好久沒說法語了,許多技術詞彙很難直接翻譯成法文。

我將討論兩方面的話題: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發展和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的世界領導力。

1. 後疫情時代中國的發展方向

首先是關於疫情的情況。中國全國已經多日只有個位數的新增案例,並且大多新增案例來自從境外回來的留學生和商務人員。武漢也得到了控制,已經於4月8日恢復了與外界的交通。兩座以破歷史記錄建設的臨時醫院已經關閉,剩餘不多的病人被轉移到常規醫院。各省派往湖北的支援隊伍也全部凱旋歸來。中國將馬上開始為期一週的五一小長假。中國政府也宣佈,今年的“兩會”將分別於5月21和22日召開。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第一季度GDP下降6.8%,是1992年實行季度統計數據公報以來最低的。這個數據在今天的全球環境下看上去不低,但相比於去年第一季度6.4%的增長,相對的降幅是13.2%。能源需求下降2.8%,電力消費下降6.8%,石油消費下降還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我估計不會低於5%。

疫情對中國的影響儘管巨大,但從目前看,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有著非常完整的工業製造能力。聯合國確定的666項工業目錄,中國是全球唯一全部擁有的國家。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持續蔓延,而中國經濟近三分之一涉及進出口業務,我們現在還無法斷定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已經過去。1918-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和2009-2010的美國H1N1流感都有三輪攻擊波,我們需要警惕病毒死灰復燃。

一種可能的情景是,這個病毒不會消失。我們應該找到和它安全相處的生活方式。2015年,中國政府在籌劃新一輪經濟發展時指出,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關注點從數量到質量的“新常態”。借用這個概念,我認為受本次疫情影響,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將進入一個為了避免病毒感染的“新常態”:遠程工作、線上會議,社交距離等等都會成為新常態。

另外有一箇中國古老的智慧我相信今天的與會者都耳熟能詳,就是危機一詞由危險和機遇組成。

正如各位所知,為了應對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都啟動了規模龐大的刺激計劃,主要用於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

本次危機遠遠大於1998年或2008年的危機。很顯然,這是一個重大的危險,但是否也隱含著巨大的機會?回答是肯定的。機會在於中國可以利用疫後重建的刺激計劃,克服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短板,進一步推進國家現代化。

這裡的關鍵詞是“新基建”。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表述,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連同醫護與疾控設施、智慧城市、汙染防控等領域的其他項目,這些“新基建”項目有望引領中國經濟再上新臺階,通過加速數字化和數字技術的應用,加快中國社會的現代化。

中國正在制定涵蓋2021-2025年的“十四五”規劃。疫情前,討論最多的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本次疫情更加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能源領域,我在4年前就指出,中國的發展已經從注重供應安全不顧環境治理的1.0時代進入了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更加關注環境安全的2.0時代。

在這個時代,能源規劃的重點不再是設定一個供應目標來組織各種資源的落實,而是更加註重現有基礎的優化運營,從終端用戶的需求出發,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和最低的成本來滿足用戶的能量需求。目標是提高單個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效率和多個產業的協同效率,大幅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環境影響。

您或許會問,疫情後重建,中國是否會不再關注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而是借能源價格低迷的時期,鼓勵煤炭和石油的消費?我相信大家都會擔心,在美國退出巴黎協議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是不是會不再顧及巴黎協議,倒退到更為依賴化石能源的時代。

我在多個場合呼籲,中國應該在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方面保持定力,不要以疫情後經濟刺激的名義讓之前多年的努力前功盡棄。我認為中國應有更加前瞻的眼光,把節能、可再生能源、儲能、結合數字技術和能源技術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作為新基建的一部分,更廣泛更深入地融入到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去。因為這不僅可以解決霧霾治理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還可以解決國家能源安全問題。

您或許會問,目前的超低油價對於中國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來說,是否好事?我覺得低油價可以促進中國經濟復甦,但也為今後的高油價和能源安全埋下了隱患。

疫情前的一個趨勢是,美國通過頁岩技術革命,基本上實現了能源獨立,而中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石油對外依存度在70%以上,且高度依賴沙特與俄羅斯。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對外依存度本來不是一個問題,但在逆全球化的時代,這可能就是一個大問題。那麼中國如何克服這個“阿喀琉斯之踵”呢?

我認為可以從電力領域尋找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用我們的強項克服弱項。中國在傳統燃煤發電技術、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都在全球領先,在儲能技術領域也可以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這是我們的強項。

中國可以利用這一強項,在重點的耗油領域如交通領域實現電能替代,並且以電力為轉化載體,將中國國土上的低品位能源進行高品位利用,圍繞著客戶的能源需求,通過對節能、熱泵、太陽能、風能、地熱、儲能等多種技術整合,為客戶提供數字化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這樣可以一方面繼續推進能源轉型,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安全問題。

我希望中國的這些努力不僅能夠幫助恢復經濟,也能夠給其他國家一個轉危為機的榜樣。

2.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領導力

現在我來談談今天演講的第二部分:後疫情時代的中國領導力。

後疫情世界,許多將不再依舊。在這個“新常態”的世界裡,不僅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方式會改變,全球供應鏈、國際貿易、國與國關係、國際組織運營方式等都會改變。我們將進入一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全新世界。

許多人把本次抗疫戰爭看作是21世紀的首次世界大戰,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是全人類對一個致命病毒的戰爭。我們還不知道這場戰爭會持續多久,但戰爭總有一天會結束。

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主導了價值150億美元的“馬歇爾計劃”,重建了戰後的歐洲經濟。本次疫情後,我們需要一個“新馬歇爾計劃”。

但是在一個四分五裂、大國之間缺乏信任的“新常態”世界裡,誰來主導這個“新馬歇爾計劃”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我希望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能夠研究這個問題。

疫情爆發前,我們已經看到了,隨著美國不斷退出許多國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權理事會、伊核協議、中導條約、巴黎氣候協議等),二戰以後形成的國際治理架構變得十分脆弱。本次疫情將會加劇這個趨勢。沒有這些國際組織為一個有效運營的世界提供公共服務,國家之間如何解決衝突,合力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這是我希望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涉及能源領域。疫情導致的需求大幅下滑和超低油價,全球油氣行業面臨著生存危機。負37美元一桶油價這樣不可想象的荒唐事件竟然在現實中發生了。一些國家的電力行業也經歷了負電價。

如果疫情對於全球能源行業來說是一個嚴厲的韌性測試,同樣的測試也在考驗著全球能源治理體系。

  • 在歐佩克+的環境下,歐佩克作為一個組織還有必要存在嗎?
  • 能否將全球石油市場的治理事務全部交給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三大產油國,而歐洲與中國這樣的消費國袖手旁觀?
  • 鑑於庫欣交割點的諸多限制,WTI作為全球原油價格的標杆還有意義嗎?2008年,WTI將國際油價拋到了創歷史的145美元高空,這次又把它打入了負40美元的冷宮。如此大幅動盪的區域石油價格,怎麼能夠成為全球的標杆呢?

所以,我希望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重構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有效避免石油市場的大起大落?

後疫情時代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管控圍繞著病毒來源和全球爆發原因的分歧。這些分歧如果沒能得到有效管控,不僅中美之間會更加脫鉤,全球新的治理架構也很難形成,這不利於人類共同的未來。

在全球領導力嚴重缺乏的時代,我期待法國能夠有所擔當,秉承“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不只是回答我剛才提及的三組問題,更是與中國及其他國家一起,維護世界秩序並對此進行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更新。

我有幸在法國學習與工作多年,深深欣賞中法兩國的文化。法國19世紀在微生物領域的科學進展使得路易·巴斯德發現了預防接種原理,其發明的疫苗和消毒法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中國的傳統醫學則是強調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並對任何局部的問題進行全方位診斷,提供整體的綜合解決方案。在中國的抗疫過程中,中醫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在疫情後的世界秩序重建過程中,我們需要類似預防接種與病毒去除等生物化學手段,也需要提高整個全球治理體系的整體免疫力和抗風險能力。中國的強處或許在於提供能夠提高整體韌性的綜合解決方案。

在能源領域也一樣。除了油氣進口國之外,中國傳統的角色是為全球提供光伏、風機、電池等組件。隨著中國能源進入2.0時代,國內市場逐步向用戶側解決方案轉變,中國企業未來的角色也將從組件提供商向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


本文來源: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

本文作者:陳新華(北京國際能源專傢俱樂部總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