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0億用戶的流量池,為何能發展到今天?

2018年已經過去了,作為一個自由散漫的半吊子內容運營人員,才發現今年的微信公開課已經結束了,而我卻沒有一點感知,這是作為一個內容運營者的失職。

我的失職源於微信今年的公開課異於往常,他沒有使用往常的營銷手段,不見其人先聞其聲。今年的公開課還是張小龍,他的論點從功能闡釋轉變為溫情路線,談起了微信的“七年之癢”,談起了初衷,談起了源動力,也談起了堅持,總之,他像是一個倒敘的回憶錄,一點一點的聊了微信的過往。

微信:10億用戶的流量池,為何能發展到今天?

按照張小龍的說法來看,微信的起源來自於kik,受手機通訊錄社交軟件的啟發,準備開發一款基於移動端的便捷式聊天社交軟件。然後從單純的聊天社交軟件到大眾閱讀,再到公眾號掀起微商的熱潮,最後到去中心化的小程序,一度讓大家覺得小程序可以替代APP應用程序。這七年止癢按照張小龍的說法來看,過得並不輕鬆。

下面來看一下微信是度過怎麼樣的七年之癢的:

1.2011年,參考kik,微信推出了1.0的測試版,適用於通訊錄和QQ好友推薦,存在極大的侷限性,在使用的便捷方面,完全看不到他的優勢,唯一的優勢還是騰訊QQ已有的在線通訊和偽“朋友圈”功能,外界一陣唏噓。

2.2012-2013年,微信功能迭代升級的一年,快捷通訊和朋友圈的基礎上,進行功能的豐富,語音發送,拍照發送,表情,朋友圈分享,開放第三方接口等功能陸續完善,同樣的,微信迎來的是3億的用戶量;這無疑是對微信自信的一劑強心針。

3.2013-2014年,經過多版本的更新換代,微信更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功能:多人實時語音聊天,搖一搖搜歌,群二維碼,聊天記錄搜索、備份,包括撤銷語音,好友認證,地址導航等功能,這一版的出現,基本上是奠定了現在版微信的功能基礎。

4.2014-2015年,基於微信第三接口的開發,微信公眾平臺可是接入第三方應用,個人和公司開發者賬號開始陸續接入,從服務行業切入,微商行業在微信朋友圈迅速帶起了一波浪潮。

微信:10億用戶的流量池,為何能發展到今天?

微信公眾號

5.2015-2016年,基於5.3系列的微信版本基礎上,微信並沒有像剛開始的那幾年,勢頭一路高歌猛進,而是採取了放緩腳步,穩紮穩打的方略。在5.0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版本到7.0,查看往年微信朋友圈,音樂分享,熱門朋友圈,同時升級配置,適應兼容蘋果6以上版本。

6.2016-2017年,小程序的概念落地並執行,15年炒的沸沸揚揚的小程序的概念,終於在16年的時候,雛形初現:去中心化、即用即走的概念,有一次掀起微信電商的浪潮。小程序代替APP的說法,更是此起彼伏。

微信:10億用戶的流量池,為何能發展到今天?

微信小程序

7.2017年-2018年,這幾年的時間裡,微信算是起伏不算太大的幾年,畢竟用戶量已經超過10億用戶,算是流量最為集中的用戶池。小程序的概念也在不斷的落地,各項功能接口和第三方接口都在不斷的完善;微信公眾號同樣也是,點贊打賞功能,更是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一波三折。

理解實在是有欠缺,畢竟很多資料都是在網上現查現寫的,難免會有疏忽和遺漏,更甚有錯誤的地方,希望諒解。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其實更多的是想總結一下,騰訊微信作為用戶流量最為集中的一款社交軟件,他的發展歷程到底是怎麼樣的。但是最終結局是隻能窺其表未能窺其質,無法給到實在意義上的幫助。但是辯證的去看,其實從參考kik開始,微信的前身一直不為外界所看好,從一款雛形簡單的聊天工具,到現在集社交、閱讀、廣告、營銷於一條的流量平臺,他的路程走的是很堅定的,至少在我們外人看來是這樣的。就好像每個步驟都是能夠預知到結果一樣,但是背後付出的努力和猜疑,承受的外界壓力,不是簡簡單單一句兩句就能夠說清楚的。都說要有格局,格局展現的是一個人眼界、視野,但是堅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為外人所動,不為流言蜚語所惑,不為質疑而否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