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酒是先民在飲食方面的偉大創造,它是人工製造的一種不同於自然風味的飲物。經過短暫的秦朝,直到兩漢時期國家政權再次統一,而且相對來說社會生活更是比較安定,使得漢人飲酒之風更盛。早在西周就已成為體系的飲酒禮儀,到了漢代又被統治者重新調整,相對來說更方便可行,而且很好的被下層的風俗所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一些飲酒習俗。通過了解飲酒禮俗就會發現當時漢代的社會風氣是怎樣。

我國古代的"禮"起源於氏族制末期的習慣。在氏族制時期,人們有一套傳統的習慣作為全體成員在生產、生活中自覺遵守的規範。到貴族階級和國家產生後,貴族就利用其中某些習慣,加以改變和發展,逐漸形成各種"禮",作為加強貴族統治的一種制度和手段,以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加強君權、族權、夫權和神權。"禮",本身就是為區分等級貴賤而制訂的,最怕的是貴賤混滑,因此必須把所有方面、層次的界限劃分清清楚楚。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早在夏、商、週三代,酒就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緊密連接。商代中期,曲和櫱開始分開使用,櫱專指穀物嫩芽,曲專指富含大量微生物的發酵劑。用曲釀酒,開創了我國獨特的復發式發酵的釀造技術。直到周代的風俗禮儀中,有冠,昏(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每種禮的儀式都有酒貫其中。例如男子年滿二十歲要舉行冠禮,表示已成年而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由此可見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用不同的酒,在當時已有了明文規定。飲酒禮儀和習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始氏族制後期,人們的生活中有了酒,在祭祀或群聚飲酒的時候,人們自覺有意識地尊敬老者和賓客,起初的這些禮節是很簡單的,後來在貴族的刻意要求下,就越來越繁瑣。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漢代宴飲中的飲酒禮俗

在各種飲料中,酒是漢代各階層人均愛飲用的一種。當時社會飲酒風氣盛行,不僅男子飲酒,女子也頗有健飲者,同時,飲酒的習俗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種場合,所謂"百禮之會,非酒不行"世俗生活也離不了各種形式的"無酒不成"的聚會,宴飲活動必須遵守一定的酒禮,而各個階層所舉行的酒宴在規模和禮俗上又有存在著不同。

宮廷之宴飲

漢初的時候酒吏又恢復了周初的職能。齊悼惠王次子劉章,年輕氣盛,很有膽識。有一次宮廷宴飲,呂后讓他當酒吏,他對呂后說"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呂后表示贊同。所謂軍法行酒,往往是說一不二,毫不留情。但在酒酣之時,在做就有一位呂姓外戚大醉,這劉璋竟然二話不說上前一劍就將其刺死在殿前。太后雖然大怒但先前講好也無可奈何,劉章此舉,固然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宮廷酒筵上酒吏職掌之重,確實也能看出些名目來。

在有從《呂太后本紀》裡記載的一件事上也能看出宮中宴飲的森嚴。惠帝二年,齊悼惠王進宮朝貢,"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孝惠帝本是仁厚之人,想以家禮的方式拉近兄弟之間的感情,所以以兄弟之禮替代了君臣之禮。結果是"太后怒",無法怪罪自己的"皇帝"兒子,只是怨恨齊王太不把他們母子當回事了,命人倒杯毒酒給齊王。由此可見宮廷酒禮之嚴格,統治者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皇帝可以隨意使用手中的皇權,看心情做事,而臣子時時刻刻都要本本分分,不得有絲毫的逾越。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貴族和富者之宴飲

漢代政治地位優越,經濟實力雄厚的王公貴族、富紳巨賈日常生活往往揮霍淫奢,宴飲自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宴飲中包括宴飲前後,主、客都要遵守相應的禮儀規範,做到禮尚往來,否則就會引起對方的不滿。這些上流社會的宴飲活動雖不似宮宴那樣等級森嚴,但也都以分尊卑、區長幼為標準並遵循一定的習俗。在舉行酒宴之前,主人通常要奴僕備酒或者市中買酒,打掃住處,清洗器具。客人赴宴時,主人要在門前恭迎客人,表示尊重。對於身份尊貴的客人,主人有時還得親自或者派人登門去請。客人在去赴宴之前自然也要有一份準備,不僅要著裝得體還得攜帶禮物或是禮錢。而且敬酒的規矩其實也是巨大的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

武安侯娶新夫人,召列侯宗室皆往賀。在宴飲的過程中,"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權高位重的田蚣敬酒時,眾客紛紛離席而拜,不得勢的竇嬰敬酒時,只有一些老朋友離席回禮,其它的人只是半坐席子上欠欠身而已。

竇嬰的好朋友灌夫不高興了,起來敬酒,到田蚣席前"武安膝席曰'不能滿殤"',不給灌夫一點兒面子,灌夫更生氣了。等他敬酒到他的小輩臨汝侯時,臨汝侯正在和程不識將軍耳語,也沒避席。這下子灌夫再也忍不住,怒火爆發,開口大罵。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這裡我們瞭解到漢代人們在宴飲中要輪流敬酒,自身份地位高的人開始,每個人都要敬上一圈。其次接受敬酒的人,為了表示對敬酒者的尊重應該離席而拜,如果是同輩或地位相當可以半坐席上拜,敬者地位低於被敬者,被敬者只用飲酒不必起身。再次,敬酒要滿杯,被敬者不喝或是不要倒滿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在例子中田蚧不讓灌夫給他倒滿酒是因為他一直對灌夫不滿。這種敬酒禮儀在今天仍起作用,如大家要輪流起身敬酒,被敬者也要離座起身,如果無故推辭不飲或少飲就給人們留下不爽快、老滑頭的壞印象且影響整場宴飲的歡樂氣氛。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中下層民眾之宴飲

漢代雖然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由於人口的增長、戰爭與自然災害等原因的影響,下層民眾的飲食生活仍然處於低水平和不穩定的狀況。對尋常百姓來說,飲酒、吃肉都是生活中奢侈事情。

大多數平民只有在節日和婚喪宴席上吃到肉飲到酒,或者是皇帝賜酒,與民同樂時才可以暢飲。漢統治者提倡民間喜慶活動時行飲酒之禮,反對廢鄉黨之禮。民間宴飲活動大多沒那麼多講究大都是尊老敬長之類,但不似上層社會那樣嚴格繁瑣,宴飲氣氛也更活躍。百姓另一種飲宴的機會就是皇帝賜酺。載武帝在發動馬邑之圍的同年的九月就曽令民大酺五日。《周禮·地官·族師》:載:

"春秋祭酺。"

鄭玄注:

"酺者,為人物災害之神也。……族師無飲酒之禮,因祭而與其民,以長幼相獻酬焉。"

鄭玄注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酺雖是祭祀,但與長幼相酬的飲酒禮有關。到了秦漢"酺"是民眾聚飲,但在歡飲的同時也要遵守長幼相酬的禮儀。漢代三人以上無故集會飲酒是被禁止的。大酺,且允許五天聚飲,真是皇帝莫大的恩典。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酒肆飲酒

漢代普遍嗜酒,酒的需求量很大,皇室、王公、大臣、富商、豪紳等都有自家的作坊制曲釀酒,以備所需。在社會中下層也有大量的自釀自賣的小手工作坊,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數量很多,分佈很廣,遍佈集市和社會的各個角落。釀酒是一種比較賺錢的副業。《史記·貨殖列傳》中反映酒價可以算出一石酒可獲利30.3錢。酒的價格顯然比糧食的高,又由於糧食釀製成酒體積會自然地增加兩倍以上,釀酒售酒業很明顯是獲利甚豐的行業,漢代酒肆之繁多也不足為奇了。漢代經營酒肆的女性頗多。

《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微時常從王媼、武負貰酒。王媼、武負都是開設小酒店的女子。有些酒店則是如現代酒店一樣用一些女服務員,來招攬生意。女性經營酒肆一方面說明漢代先民的商業經營頭腦之靈活,女性當爐就如高高掛起的酒旗一樣可以招攬更多的客人。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經商是漢代常見的婦女職業之一,在秦漢人心目中男子經商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但對女性卻無這方面的指責。漢興以來,工商業發展很快,酒肆業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行業。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從飲酒禮俗看漢代社會風氣

公共道德意識的強化

漢代人們在嗜酒的同時,對具有高尚酒!的人充滿敬佩。酒!即是飲酒行為的道德,它是與酒禮互為表裡的。"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向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飲酒要有節制。酒!也涉及到文明禮貌,以及對飲酒的態度。

在處處嗜酒的年代,能夠抵禦酒的誘惑,堅定自己的意志戒酒,往往得到人們的敬佩。東漢申屠蟠,竟然在服喪期滿後,"不進酒肉十餘年",把孝道發揮的淋漓盡致。

酒文化所傳播的不是單純的禮俗,而是通過禮俗來傳播"德"——這是中國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飲酒禮俗既是"德"的完整體現,也同時起到對"德"的強大宣傳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酒其實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思想、文化獨一無二的綜合載體。與酒一樣,漢代還有一些其它的公共道德意識也得到了強化,被人們所關注和崇尚。在統治者的倡導下,社會各個階層無不受到禮儀制度的約束,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著它的規定,社會通行禮儀,又促進了禮儀的發展,使之日益深入社會,深入人心,成為禮俗的一部分,使社會公共道德的意識不斷強化,比如尊師敬老、謙讓尊賢等社會美德的形成。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豪放豁達,崇尚氣節

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舉,衛青、霍去病深入大漠千餘里的豪邁氣概,至今讓人們敬佩。這種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除了和他們個人自身的品性志向有關外,也與漢初朝野風氣一脈相承,集中體現了西漢時尚武嗜勇的時代風貌。漢代人飲酒時往往相約起舞,軍士間飲酒猶愛劍舞,如楚漢之時鴻門宴上,項莊舞劍,雖然這次起舞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不可否認,軍中將士飲酒時喜歡舞刀弄棒以為樂。這也體現出了當時尚武的社會風尚。

禮尚往來

好客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和美德,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所謂好客,不僅要禮貌待客,更要賓至如歸,因而熱情、坦誠、友好、融洽便成為好客的一種文明舉止,世代相傳。古人十分重視人際間的交往,"來而不往非禮也"既有來訪,必要回訪,這才算是有禮。訪親文友要攜帶禮物,特別是初次拜訪。按照《禮記? 士相見禮》的要求,必先有人介紹,然後帶著禮物去見。主人也要儘自己的待客之禮,待客主要體現在"接"和"待"兩方面。首先要迎接客人,以示尊重。《禮記·鄉飲酒義》說: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就是說鄉大夫在鄉里的學校宴請賢能之人的禮儀,迎賓時要三揖三讓。鄉飲酒禮,正是為了傳播教化,教民禮儀,移風易俗的,可知漢代的迎賓之禮。同樣,主人接待客人也應穿戴整體,在整個接待中體現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忱。

一壺濁酒喜相逢:漢代酒俗背後,反映出的是漢代社會風氣!

結語:

漢代,是整個古代社會禮俗的定型時期,此前禮在周代雖然已經形成制度,但當時主要針對的是貴族上層,並沒有滲透到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戰亂,禮的作用實在有限,秦代還沒來得及進一步發展鞏固社會制度,便短命而亡,而到了漢代,我們僅從酒俗的別後就能發現,"六禮"、"七教"、"八政"真正獲得實踐的機會,成為處理人倫關係的規範,它確立的"三綱五常",更是影響了此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政府都以之作為規範人倫關係的基本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展、深化和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