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该不该杀?

魏忠贤:该不该杀?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个《连升三级》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张好古的大地主家的傻儿子,不学无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听了算命先生的忽悠,说他能当大官,就立刻回家打点行装进京赶考,因为误了时辰进不了京城,碰巧遇到了魏忠贤的车驾。张好古是个二愣子,又不认识魏忠贤,直接就和魏忠贤顶撞上了,魏忠贤一看这张好古这么大口气,说自己必中三元,不但没发火,还让随从拿了自己的帖子送张好古进了考场。结果主考官见张好古是魏忠贤送来的人,以为是魏忠贤的亲戚,为了巴结魏忠贤,让大字不识几个的张好古中了个第二名,还让张好古进了翰林院。张好古在翰林院滥竽充数混了一年,正好碰到魏忠贤大寿,张好古的同僚看出张好古不识字,故意写了一幅骂魏忠贤的对联让张好古送给魏忠贤当寿礼,魏忠贤太忙,看都没看就让人给挂上了。后来魏忠贤倒台了,本来张好古也被当成魏忠贤的党羽清算,但有大臣记起张好古那幅骂魏忠贤的对联,说他不是魏忠贤的人,是大忠臣,结果张好古不但没事,还连升三级!

魏忠贤:该不该杀?

这个故事当然是讽刺魏忠贤和当时腐败的大明朝廷的,再结合历史课本上对魏忠贤的介绍,那时我对魏忠贤的印象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残暴不仁的大坏蛋!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这个故事我有了新的解读和思考,这个故事固然是讽刺魏忠贤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魏忠贤是非常重视挖掘人才的,并非如历史课本上所写的完全一无是处。

所以我开始收集史料,看看历史上的魏忠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近年来我在网上也看到不少为魏忠贤洗白的文章,说魏忠贤是明朝的功臣,甚至有人说如果崇祯皇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可能不会灭亡。

根据史料记载,崇祯在死前的确是对杀魏忠贤一事心生悔意,下令收葬魏忠贤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据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抵达北京城外围,崇祯皇帝四面楚歌,束手无策,问计身边的太监曹化淳,曹化淳奏言:若忠贤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骨。

魏忠贤:该不该杀?

那么魏忠贤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对明朝有怎样的功与过呢?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的性格和人生轨迹。魏忠贤出生在河北肃宁一个贫苦农家,父母甚至没给他取名,人们根据排行叫他魏四,他不务正业,嗜赌如命,是当地的泼皮无赖。在一次赌博中,他输掉了自己微薄的家产,还欠下了不少赌债,被逼上绝路的魏四做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决定:净身进宫当太监!

但是那时想进宫当太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明朝,净身就是赌命,而且净了身也不一定能进宫当太监,得靠运气,但魏四下定了决心要当太监,说服他的家人卖了一头驴,凑够了净身的费用,他运气还不错,几经磨难终于如愿进宫当了太监。

进宫后魏忠贤改名“李进忠”,不过他只能当底层的小太监,干的也是倒马桶之类的脏活,李进忠当然不甘心只当底层的小太监,他充分发挥自己当泼皮无赖时学的本事,巴结上了颇有权势的东宫近侍魏朝,并和魏朝成了结拜兄弟。魏朝又向秉笔大太监王安推荐了魏忠贤,王安见魏忠贤会来事,有眼力劲,就安排他主管东宫王才人的膳事。当时太子朱常洛不被万历皇帝所喜,东宫在皇宫中的地位自然也不算高,但魏忠贤好不容易抱住了一条大腿,办事自然还是什么卖力的,得到了王才人的赏识,让他恢复本姓,改名魏进忠,并提拔他当了东宫的“典膳”,算是小有权势了。

魏忠贤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当王安那样的大太监,而要当大太监必须识字,所以魏忠贤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文化。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识字后的魏忠贤就从此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

王才人运气不错,为朱常洛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此时虽然是皇太孙,但连朱常洛都不被万历皇帝所喜,他这个皇太孙自然也不受宠,连出阁读书的事都无人过问,所以朱由校小时候十分贪玩,魏忠贤投其所好,给这位未来的天启皇帝提供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玩具,这位后世以木匠活闻名于世的天启皇帝就这样给带偏了,也由此对魏忠贤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魏忠贤一心想把朱由校抓在自己手里,他发现朱由校对乳母客氏十分依赖,于是他又打起了客氏的主意,客氏本来和魏忠贤的结拜兄弟魏朝已经结成了“对食”,为了把客氏从魏朝手里抢过来,魏忠贤花尽心思讨好客氏,魏忠贤知情识趣,很快得到了客氏的欢心,把魏朝给踹了。为了永绝后患,魏忠贤以“惊动圣驾”为由把结拜兄弟魏朝发配到凤阳去守皇陵,又在半路上假传圣旨把魏朝给杀了!

魏忠贤:该不该杀?

等到天启皇帝登基,深得天启皇帝宠幸的魏忠贤也正式走向了人生巅峰,在客氏的帮助下他扳倒了对他有提携之恩的王安,出任司礼秉笔太监,逐步掌控了朝政大权!

写到这里,我们对魏忠贤其人应该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就是一个抓住了机遇发迹的泼皮无赖,他或许有着超越常人的狠辣和精明,但绝称不上雄才大略,指望这样一个人来挽救已经走向衰败的大明王朝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话又说回来,魏忠贤和他之前的只知专权敛财祸国殃民的刘瑾等权阉还是有区别的,他对大明还是有所贡献的。因为他出身社会底层,养成了狠辣果断的性格,而这恰恰是优柔寡断的崇祯皇帝和喜欢扯皮的文官集团所不具备的,在他专权期间,朝廷的决策不论对错,但起码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他自己读书少,所以他十分重视挖掘培养人才,对于有真才实干的人他都会先拉拢,如果不能为己所用才会打压,这一点从他对袁崇焕的态度也看得出来,而且他十分护犊子,只要是投靠了的人他都会全力保全,所以他才能聚拢那么多的党羽,这也是他能掌控朝政的重要原因,他手下的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四十孙并非都是无能之辈,这一点就比刘谨之流要高明许多。

同时因为魏忠贤出身贫苦,所以他知道只是搜刮贫苦百姓是榨不出多少油水的,才坚持要征收商业税,保证了当时明朝的财政没有崩溃,而他出身草莽的江湖气也让他在抵抗建奴侵略上态度十分坚决,没有在关键问题上拖后腿,所以在他专权期间,明朝虽然在和建奴的对抗中处于弱势,但是却能一直将建奴挡在山海关外。

魏忠贤:该不该杀?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思索的细节,我去查了不少史料,都没有关于崇祯抄魏忠贤家到底搜出了多少财物的记载,但没有收到“和珅跌倒,天下吃饱”的效果是肯定的,否则崇祯皇帝也不至于扣扣索索,为国库空虚发愁了。这一点也说明魏忠贤虽然专权,但也不是纯粹地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他还是有心帮天启皇帝把朝政管理好的。

那么魏忠贤到底该不该杀呢?我认为该杀!首先从政治角度来说,当时魏忠贤权倾朝野,党羽众多,“世人只知有九千岁,而不知有皇上”,而崇祯皇帝初登皇位,威望不足,如果不杀魏忠贤,他的皇位很难坐稳。而事实上杀魏忠贤正是崇祯皇帝为数不多的政治亮点,让他迅速在朝堂和民间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在除掉魏忠贤之后,天下无不拍手称快,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普通百姓一度都觉得崇祯皇帝是能够中兴大明的明君!

另外魏忠贤的手下良莠不齐,很多都是地痞无赖出身,他们残害大臣,欺压百姓,犯下累累血案,民怨很深,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已成大明的毒瘤,是应该除去的。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志大才疏,除掉魏忠贤后就以为万事大吉,却让东林党借势崛起,将朝堂彻底变成了他们党争的战场,从而让明朝在败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历史功过任评说,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历史真相,以史为鉴。想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请关注本评论号,一刀和你们一起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