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左為紀念碑,右上章瑩穎,右下兇手克里斯藤森

2017年,27歲的章瑩穎剛到美國不久,因趕時間搭乘學校一名助教的車,不幸遇害。

這個案子我斷斷續續追了兩年,直到兇手克里斯藤森在7月被判終身監禁。

章瑩穎失蹤的緣起,牽動了我對一段往事的回想。想當年,我也是在差不多的年齡到了美國,也因為趕時間,搭了學校裡一個教授的車。

記得那天下大雪,我在校園裡迷路了。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白皚皚雪地裡,忽然有輛車停在我身邊,問我要去哪裡。

那車蠻髒的,那人鬍子拉碴有點萎頓,我開始猶豫了一會兒。但因為約了去校醫院打疫苗,時間就快到了,我道聲謝坐上車。

當然,我被安全送到了目的地。後來還到那位教授所在的教育系跟他聊了會兒天。

不都說在美國搭順風車習以為常嗎?不都說“不要上陌生人的車”嗎?怎麼選擇?

假如得知章瑩穎一案在先,大概率我會拒絕那位教授的好意。然而回頭想一想,其實做一點防範,這車還是能搭的。

提煉三條搭車安全措施:

1、先判斷司機有無醉酒、吸毒,或神色有異,直覺靠譜的才搭。

2、問司機能不能拍下車的照片和車牌號碼,發給家人朋友。

3、開關車門,試探一下自己一側的車門有沒有被鎖死。

謹慎的同學再加幾條無妨,總之安全無虞是第一。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20美金和口哨

辦入學註冊那天,我拿到學校發的一支黃色口哨。至今塑料面子都磨花了,我換了幾個鑰匙串卻依舊掛著它。

哨子是用來在緊急情況下求救的,如果在校區遇險,校警聽到吹哨會應聲出動。

現在校園裡大都設立了報警柱,按一下閃藍光發警報,設施更先進了。

聽說走夜路危險,那時候我還懵懵懂懂的。我是春季入學,很快到了暑假,在室友介紹下到一箇中餐館做招待,中午11:30到晚上11:30,足足做半天。室友特意提醒我隨身帶一張20美元的票子,若有人打劫就給他。

“如果帶了多過20元,全給,別猶豫。”他說,一般20元便能打發走劫犯,前提是你身上加起來只有那麼多。如果給發現還藏著別的,那跟一分不帶一樣危險。怎麼危險?

“有可能一槍把你給崩了。”

在美國呆久了,後來聽說行情也在變。有幾年,因為下班了需要走夜路,同事提醒我帶兩張20的。

美國亂不亂?其實我更多是從身邊人的提醒、新聞和影視劇中體會到,算是一種常識性的預備經驗。我的鑰匙串上也掛過激光筆和辣椒水,後來激光筆沒電,辣椒水過期,也就摘掉了。人在安全中,安全意識便慢慢鬆動。其實要不得。

透露一個秘密,紐約市槍支管控非常嚴格,連在曼哈頓開槍店的老闆,隨身都帶辣椒水防身呢。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一些州和地方嚴禁販售和持有防身用辣椒噴霧,買之前最好查清當地法規。

Z字型逃跑

提到槍,免不了要提的是,遇到槍擊怎麼辦?

美國全國槍支協會(NRA)教官的建議是,分四句:

“觀察環境,能跑就跑,跑不掉躲,躲不過才反擊。”

觀察環境,是為了觀察離你最近的掩體和出口、以及規劃逃行路線。遇槍手第一反應當然是跑,藉助一個掩體到一個掩體,能跑多快跑多快。女士們務必脫下高跟鞋,有平底鞋換上那更好。

如果槍手瞄準你開槍,應利用掩體,Z字型變速奔跑,盡最大可能躲開子彈。

實在逃不掉,就躲起來。躲不過,只能絕地反擊。在與槍手短兵相接時,之前提到隨身帶的小工具就能用上了:合法的辣椒噴霧以外,甚至鑰匙本身都能作為自衛利器,筆等尖銳物也可以。這是生與死的較量,必須不遺餘力地反擊。

有人或許要問:不能拔槍自衛嗎?這種警匪片、槍戰片裡的情節,現實生活裡最好忘掉。首先,不管是嚴格控槍的紐約市、還是槍支管理相對鬆散的比如拉斯維加斯,對於法外的匪徒來說,任何約束都是不存在的,守法良民倒是常常處於無槍的狀態,比如我剛提到紐約市有槍店老闆平時都用辣椒水防身,再比如2017年造成59人死亡的拉斯維加斯槍案,死者都是參加音樂節的觀眾,像這種大型聚眾慶典,進場必然是經過安檢不能持槍的。兇手應該也是算好了這種情況。

可嘆受憲法第二修正案保護的擁槍權,本意是賦予美國人民防禦外敵和抵制苛政的能力,現實中,卻造成濫用槍支而危及許多美國人的生命。

對於綜藝節目翻明星包包裡都裝了什麼,說實話我真的不關心,我會建議在包包裡放一雙平時好走路出事好逃跑的平底鞋,裝一個口香糖盒(Altoids tin)裡放止血帶和一把EDC小刀——不過各州對攜帶刀具有不同法律規定宜先了解清楚。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拉斯維加斯槍案兇手就是從這Mandalay Bay酒店32樓窗戶往下掃射。/自攝

避開罪案高發區

拉斯維加斯槍案現場處於鬧市區,這就要談到在美國生存基本法則之一,沒事儘量少去鬧市區。比如紐約時代廣場也算一個。前幾年恐怖活動頻繁,時代廣場常常成為計劃/實際襲擊目標。鬧市區人流複雜,治安管理難度高,而一出事必然成為萬眾矚目焦點,成為一些犯罪分子的首選。

另外,市中心、貧民窟、酒吧所在地、黑人聚居區治安不佳,也屬一般常識。而一個治安差的地段常常兼具以上多個特徵,比如我在紐約州Albany上學的時候,就有學姐提醒說,市中心非洲裔居民比較多,社會階層和經濟水平也相對低一些。儘管從人道角度講我們很多人都同情這些人的生活處境,但不可迴避的是,在他們的生活區罪案率通常偏高。

上世紀8、90年代,紐約曼哈頓下城唐人街和小意大利區也屬這一類,市中心、低收入新移民聚居,一時黑幫橫行,讓人喪膽。如今面貌雖已大改,亦不禁引人往那歲月深處探尋歷史的遺響。

在美國,不同區域治安水平差異,甚至可以發生在相隔幾道街的地方。有幾年,我居住在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不是威廉斯堡這樣的新興網紅區。我們這邊隔一道街是個醫院,佔據了一個街區,後來聽街坊說,醫院再過去兩道街開始就“不太平”了。至於怎麼不太平?晚上我有好幾次聽到地上直升機掠過、地下警車呼嘯著遠去。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唐人街一景。/自攝

夜間少出門

就算你住在治安比較好的區,甚至所謂“夜不閉戶”的區,夜裡少出門也是金科玉律。

一般美國人通常少有夜生活。當然,喜歡泡吧的人,免不了做夜行動物,那最好打的出入——因為喝了酒依法是不能開車的。步行那就能免則免。

夜間在外晃悠,你常會發現白日裡熟悉的街頭變了樣。此時這裡或許是醉鬼、流浪漢、幫派成員或犯罪分子的領地。在家裡聽到窗外有人大聲咒罵、飆車燒輪胎,或許是很多紐約客的生活經驗。

住到新澤西以後,有好幾次,我還聽到窗外有人放爆竹,並且不是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前後。好奇地Google了一下,找到一則2015年的新聞描述芝加哥青年幫派夜間用爆竹作武器互相攻擊。——總之,深夜放爆竹,該不會是純粹的娛樂事件吧。與其探頭張望,不如打開電視等等看新聞會不會播報有街鬥。

美國亂不亂(附安全指引)

芝加哥青年幫派互甩爆竹武鬥。

一句話,作為過來人的建議是,選擇留學目的地,或者租房、購房,當地犯罪率是必須排查一項。記住:犯罪率越高的地方,白天也未必安全,犯罪率低的地方,晚間亦當謹慎出行。

可參:www.crimereports.com

另,FBI有一個各州性罪犯登記導航網,輸入郵號,可查詢周邊是否有性罪犯居住:

https://www.fbi.gov/scams-and-safety/sex-offender-registry

小心尾隨

而萬一需要在不安全的地區或時段夜行,務必留心有無尾隨者。

在美國,行人會很注意保持前後距離,這不僅是禮貌問題,也是安全意識使然。

我有次趕時間一路小跑。在離開一對男女二十步開外的地方,那男的突然腳一頓紮下“馬步”回身看我,一手護住女伴。看清我無公害的形象後,釋然一笑。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國人習慣了人擠人的環境,有時候不太注意保持必要距離,就算留美多年也未必入鄉隨俗。曾見有位男士自顧自唱著歌,走在一個非洲裔女青年的後面。他步子不緊不慢,一時也並沒有趕超過去的意思。女青年裝作低頭看手機,側身閃過一邊,讓他先過,對他的背影瞪了一眼。

與陌生人保持安全距離,不僅限於身後,前後左右都一樣。我在林肯中心附近,就差點被一個迅速靠近的南美青年撈起肩帶順走了包。他甚至是大著膽子迎面走來,裝作認錯了人,拍拍我的肩。說明在治安好的地方都不能掉以輕心哪!

==

所幸我在美國這些年還算大安。而回頭想章瑩穎的遭遇,總不免後怕。這種事,極大概率是碰不上的,而碰上了就是100%的倒黴。

怪誰?從治安層面往深處挖,就“美國亂不亂?”這個話題,免不了要挖到文化根子裡。深扒兇手克里斯藤森的人也都知道了,他素喜連環殺手犯罪小說,最愛看的電影是講述道貌岸然殺人犯的《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美國影視文學裡的罪案類型片和小說,作為熱映/熱銷榜上常客,不僅是現實的反映,實在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些人。好比上面提到那些加入幫派的青少年,他們受流行罪案文化影響而誤入歧途,也是教育界、憂心父母和社會有識之士常常討論的話題了。

但有什麼辦法?身處自由社會,你還能限制人家的出版上映自由?既不能,那就只有承擔自由帶來的風險咯。 (圖侵刪)

原載微信公眾號:紐約遇上花生屯(nycmeetwashing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