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宋仁宗

《清平樂》中宋仁宗趙禎遇刺的大戲要上演了,但願這一劇情能給鬆鬆垮垮的故事架構增加點刺激元素!

“宮掖之變”在史書上有記載,當時也算是震撼一時的爆炸新聞吧,可最後處理起來,卻沒有一絲緊張感,倒像是一場鬧劇。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曹皇后

01經過

先看《宋史》曹後、張妃傳與《續資治通鑑長編》上對這一事件的記敘。

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的一天晚上,崇政殿親從官顏秀、郭逵、王勝、孫利等四人企圖謀反,他們殺死衛兵,奪取武器,從延和殿的屋頂上翻入禁地,不久,就摸到仁宗的寢宮福寧殿外,形勢十分危急。

當時,聽到動靜的仁宗想出去看看,侍寢的曹後馬上將他抱住,同時命令宮人趕緊通知宮外的宿衛官帶兵護駕。

不久,福寧殿前的宮女被刺客砍傷手臂,發出淒厲的叫喊,遠近皆聞。宦官何承用怕皇帝受到驚嚇,謊稱是老宮人在毆打小女孩。曹後聽後怒叱道:“賊人在殿下殺人,這個時候你還敢欺君瞞上!”

曹後非常有急智,她推斷刺客一定會在宮中縱火,就派宦官備好水暗中監控。結果刺客果真引燃了門簾,隨即被宦官撲滅。

宿衛兵到來後,殺掉了其中三人,只有王勝趁夜逃脫,躲進宮城北樓。宿衛們又搜索了許久,至第二天夜裡才發現了這人,於是一哄而上將他殺死並肢解了。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宋仁宗

02餘波

甫一發生,任誰都斷定這是一起意在顛覆的陰謀事件,而且作亂的不止這四人,其幕後一定會有主腦及餘黨。——坊間傳聞,仁宗曾下令一定要生擒刺客,但衛兵不留“活口”的做法更加重了人們腦子裡“陰謀”的疑雲。

這一事件讓一個人突現了出來——看過《清平樂》的小夥伴應該記得一個好色的胖子,他就是在《宋史》》中被目為大奸的夏竦。

當時朝議洶洶,大多數人主張徹查此案。如參知政事丁度,他認為宿衛生變,事關國家社稷,不能一忍了之,應發動各地監司尋找線索,一追到底。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夏竦

可當時的樞密使夏竦卻持反對意見。他主張應把調查範圍限定在宮中,讓御史協同中官完成即可。他認為如果不低調處理,把影響擴大化,反而會使有二心的人學樣作亂。

結果兩人從早晨爭執到中午還是相持不下,直到飢腸轆轆的仁宗站隊夏竦。

接著是處理責任人,這時,又隱隱見到了夏竦的存在。

因守衛禁城不力,楊景宗、鄧保吉等五人被貶黜出京,唯原入內副都知楊懷敏落職後留在京中,理由是他當夜宿值,有保衛之功。

當然這又引起人們的不滿——正是楊懷敏手下的人不執行仁宗命令,殺掉了唯一的“活口”的。更讓人沒料到的是,時過不久,楊懷敏又官復原職;這還不算完,一年後,楊又升至三陵副使。楊懷敏復職時,當時負責起草任命詔書的是知制誥胡宿,他直接罷工;楊升官後,胡宿對人說:楊懷敏這次必死無疑了!人在做,天在看,大奸臣怎麼能逃得掉!結果沒過多久,楊懷敏死掉了……

這個楊懷敏是夏竦的黨羽,這個滿朝都知道。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宋仁宗

當然,還有一件事,讓人們更看懂了夏竦的用心,因為他企圖發起對曹後的調查。

在仁宗遇刺事件中,陪在仁宗身邊的曹後的一系列應變反應是可圈可點的。史書記載,在危機關頭,她剪下身邊宦官們的頭髮,告訴他們:拱衛官家!賊人平定後論功行賞時,這頭髮就是憑證!於是這些黃門們爭相盡力。

可是,事後,她居然被定為懷疑對象。同知諫院王贄對仁宗說:刺殺事件正發生在曹後侍寢之時,難道不值得懷疑嗎?所以他請求追查皇后。御史何郯得知後,對遊移不定的仁宗說:這是奸人的毒計,您千萬要考慮好!之後更有梁適在朝堂內把聲音提高了八度對仁宗咆哮:您已經廢過一次後(指郭後)了,難道這樣的事還要來第二回嗎?這樣,仁宗才沒有再追究曹後。

懷疑曹後的王贄,據說也是夏竦的朋黨。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張妃

03贏家

在這一事件中,有一個大贏家。她和夏竦關聯性極大——張美人——也就是《清平樂》中的那個張妼晗。

刺殺事件過去沒多久,就有人提議進美人張氏為貴妃。理由是在刺殺事件中張美人有“扈蹕之功”。

原來,那天晚上,張美人不顧個人安危衝進了皇帝的福寧殿,用弱小的身軀保護了皇帝!——而向仁宗提議進封張的恰恰又是樞密使夏竦。

這樣,夏竦在刺殺事件之後一系列行為的動機就有了解釋:他支持張美人,所以主張把調查重點放在宮中,這是把禍水引向曹後,進而企圖讓張取代曹後。

夏竦提議後,遭到朝中大多數人的反對。前面的何郯不用說了,翰林學士張方平也對不知如何是好的宰相陳執中說:漢代馮婕妤替元帝捨身擋熊,也沒聽說據此對她有所尊崇。況且,皇后在卻尊崇美人,沒有這樣的道理,如果真的實行了,怕你這輩子也逃不掉天下滔滔之口。

顯然,張方平看清楚了朝廷中某些人(包括宋仁宗)透過刺殺事件舉張妃抑曹後的動機。

儘管如此,沒有人能夠阻擋宋仁宗的決心。九個月後,他進美人張氏為貴妃。於是張成為仁宗後宮中品階僅次於皇后,妃一級的第一人。

雖然張貴妃沒有登上後宮的巔峰,但她還是達到了自己人生的極致了。而這一切,都有夏竦的權術之助。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大佬們切切交談

04真相

那麼能不能說夏竦是這次刺殺事件的主腦?不可能!他若存弒君之心,還支持張妃做什麼?夏竦之“奸”,只在於善於揣測聖意罷了。他看到宋仁宗寵愛張妃,所以一意巴結,以求恩寵而已。

那麼刺殺案到底怎麼回事?

我們看下另一個版本:

慶曆中,親事官乘醉入禁中,仁宗皇帝遣諭皇后、貴妃閉閣勿出。後謹聽命,張貴妃直趨上前。(王鞏《聞見近錄》)

看到了嗎,所謂的“刺殺案”只不過是幾個親事官喝醉了酒誤入禁中,最後被當做刺客拿下了……

無語……

《聞見近錄》的作者王鞏曾生活在仁宗時代,相信他的記述更接近這樁“無頭公案”的真相。


《清平樂》|宋仁宗皇宮遇刺案:當年的轟轟烈烈,可能只是場鬧劇

大佬們議論紛紛

在《清平樂》的原著小說《孤城閉》中,提及了一個親事官和曹後的侍女有瓜葛。那麼這幾個親事官醉醺醺地闖進了禁宮,也有可能只是酒壯膽色,想去看看“姑娘”吧。

雖然這幾個親從官死得很荒誕,但卻讓這之後的宮鬥戲碼顯得更加荒誕。

真的,費盡那麼多心機,犧牲那麼多無辜,最終怎樣?刺殺事件後3年,夏竦去世,諡為“文莊”;又3年,張貴妃去世,追封為溫成皇后。他們在朝廷那裡享盡哀榮,但現在,身與名俱如塵如沙了。

這樣看,歷史也如“羅生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