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宋仁宗

《清平乐》中宋仁宗赵祯遇刺的大戏要上演了,但愿这一剧情能给松松垮垮的故事架构增加点刺激元素!

“宫掖之变”在史书上有记载,当时也算是震撼一时的爆炸新闻吧,可最后处理起来,却没有一丝紧张感,倒像是一场闹剧。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曹皇后

01经过

先看《宋史》曹后、张妃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对这一事件的记叙。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的一天晚上,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企图谋反,他们杀死卫兵,夺取武器,从延和殿的屋顶上翻入禁地,不久,就摸到仁宗的寝宫福宁殿外,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听到动静的仁宗想出去看看,侍寝的曹后马上将他抱住,同时命令宫人赶紧通知宫外的宿卫官带兵护驾。

不久,福宁殿前的宫女被刺客砍伤手臂,发出凄厉的叫喊,远近皆闻。宦官何承用怕皇帝受到惊吓,谎称是老宫人在殴打小女孩。曹后听后怒叱道:“贼人在殿下杀人,这个时候你还敢欺君瞒上!”

曹后非常有急智,她推断刺客一定会在宫中纵火,就派宦官备好水暗中监控。结果刺客果真引燃了门帘,随即被宦官扑灭。

宿卫兵到来后,杀掉了其中三人,只有王胜趁夜逃脱,躲进宫城北楼。宿卫们又搜索了许久,至第二天夜里才发现了这人,于是一哄而上将他杀死并肢解了。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宋仁宗

02余波

甫一发生,任谁都断定这是一起意在颠覆的阴谋事件,而且作乱的不止这四人,其幕后一定会有主脑及余党。——坊间传闻,仁宗曾下令一定要生擒刺客,但卫兵不留“活口”的做法更加重了人们脑子里“阴谋”的疑云。

这一事件让一个人突现了出来——看过《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记得一个好色的胖子,他就是在《宋史》》中被目为大奸的夏竦。

当时朝议汹汹,大多数人主张彻查此案。如参知政事丁度,他认为宿卫生变,事关国家社稷,不能一忍了之,应发动各地监司寻找线索,一追到底。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夏竦

可当时的枢密使夏竦却持反对意见。他主张应把调查范围限定在宫中,让御史协同中官完成即可。他认为如果不低调处理,把影响扩大化,反而会使有二心的人学样作乱。

结果两人从早晨争执到中午还是相持不下,直到饥肠辘辘的仁宗站队夏竦。

接着是处理责任人,这时,又隐隐见到了夏竦的存在。

因守卫禁城不力,杨景宗、邓保吉等五人被贬黜出京,唯原入内副都知杨怀敏落职后留在京中,理由是他当夜宿值,有保卫之功。

当然这又引起人们的不满——正是杨怀敏手下的人不执行仁宗命令,杀掉了唯一的“活口”的。更让人没料到的是,时过不久,杨怀敏又官复原职;这还不算完,一年后,杨又升至三陵副使。杨怀敏复职时,当时负责起草任命诏书的是知制诰胡宿,他直接罢工;杨升官后,胡宿对人说:杨怀敏这次必死无疑了!人在做,天在看,大奸臣怎么能逃得掉!结果没过多久,杨怀敏死掉了……

这个杨怀敏是夏竦的党羽,这个满朝都知道。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宋仁宗

当然,还有一件事,让人们更看懂了夏竦的用心,因为他企图发起对曹后的调查。

在仁宗遇刺事件中,陪在仁宗身边的曹后的一系列应变反应是可圈可点的。史书记载,在危机关头,她剪下身边宦官们的头发,告诉他们:拱卫官家!贼人平定后论功行赏时,这头发就是凭证!于是这些黄门们争相尽力。

可是,事后,她居然被定为怀疑对象。同知谏院王贽对仁宗说:刺杀事件正发生在曹后侍寝之时,难道不值得怀疑吗?所以他请求追查皇后。御史何郯得知后,对游移不定的仁宗说:这是奸人的毒计,您千万要考虑好!之后更有梁适在朝堂内把声音提高了八度对仁宗咆哮:您已经废过一次后(指郭后)了,难道这样的事还要来第二回吗?这样,仁宗才没有再追究曹后。

怀疑曹后的王贽,据说也是夏竦的朋党。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张妃

03赢家

在这一事件中,有一个大赢家。她和夏竦关联性极大——张美人——也就是《清平乐》中的那个张妼晗。

刺杀事件过去没多久,就有人提议进美人张氏为贵妃。理由是在刺杀事件中张美人有“扈跸之功”。

原来,那天晚上,张美人不顾个人安危冲进了皇帝的福宁殿,用弱小的身躯保护了皇帝!——而向仁宗提议进封张的恰恰又是枢密使夏竦。

这样,夏竦在刺杀事件之后一系列行为的动机就有了解释:他支持张美人,所以主张把调查重点放在宫中,这是把祸水引向曹后,进而企图让张取代曹后。

夏竦提议后,遭到朝中大多数人的反对。前面的何郯不用说了,翰林学士张方平也对不知如何是好的宰相陈执中说:汉代冯婕妤替元帝舍身挡熊,也没听说据此对她有所尊崇。况且,皇后在却尊崇美人,没有这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实行了,怕你这辈子也逃不掉天下滔滔之口。

显然,张方平看清楚了朝廷中某些人(包括宋仁宗)透过刺杀事件举张妃抑曹后的动机。

尽管如此,没有人能够阻挡宋仁宗的决心。九个月后,他进美人张氏为贵妃。于是张成为仁宗后宫中品阶仅次于皇后,妃一级的第一人。

虽然张贵妃没有登上后宫的巅峰,但她还是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极致了。而这一切,都有夏竦的权术之助。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大佬们切切交谈

04真相

那么能不能说夏竦是这次刺杀事件的主脑?不可能!他若存弑君之心,还支持张妃做什么?夏竦之“奸”,只在于善于揣测圣意罢了。他看到宋仁宗宠爱张妃,所以一意巴结,以求恩宠而已。

那么刺杀案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看下另一个版本:

庆历中,亲事官乘醉入禁中,仁宗皇帝遣谕皇后、贵妃闭阁勿出。后谨听命,张贵妃直趋上前。(王巩《闻见近录》)

看到了吗,所谓的“刺杀案”只不过是几个亲事官喝醉了酒误入禁中,最后被当做刺客拿下了……

无语……

《闻见近录》的作者王巩曾生活在仁宗时代,相信他的记述更接近这桩“无头公案”的真相。


《清平乐》|宋仁宗皇宫遇刺案:当年的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场闹剧

大佬们议论纷纷

在《清平乐》的原著小说《孤城闭》中,提及了一个亲事官和曹后的侍女有瓜葛。那么这几个亲事官醉醺醺地闯进了禁宫,也有可能只是酒壮胆色,想去看看“姑娘”吧。

虽然这几个亲从官死得很荒诞,但却让这之后的宫斗戏码显得更加荒诞。

真的,费尽那么多心机,牺牲那么多无辜,最终怎样?刺杀事件后3年,夏竦去世,谥为“文庄”;又3年,张贵妃去世,追封为温成皇后。他们在朝廷那里享尽哀荣,但现在,身与名俱如尘如沙了。

这样看,历史也如“罗生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