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在民國曆史上有什麼樣的評價?

紅紅火火講歷史


他是一個難以整體評價的人,他三造共和,堅定地完成了那一輩中國人的使命。他留德回國,親自參與小站練兵,對中國陸軍的發展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比如,是從他開始,軍隊見到皇帝也只行槍禮,這些舉動都在使中國擺脫前現代化思想的軍隊,朝現代化發展。但他又窮兵黷武,迷信武力統一,使國家長期內戰,民不聊生。也有人指責他帶領皖系執政時過於依附日本人,但他手下的徐樹錚又收復過有獨立傾向的外蒙古,他也是北洋軍閥中當年唯一個告訴袁世凱哪怕只能堅持一天也要和日本人抵抗到底的將領。他有著千秋功過,草草幾行難以給出立體化的答案。我只能說他有功有過,不能說這個人整體好整體壞。但他本人的品行,六不沾將軍的行為,以及早年的成長史是我佩服的。


用愛感化牲口


作為民國三大軍閥和北洋三傑,段祺瑞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三造共和是大家廣為稱頌的。

一造共和

民國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民國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

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

6月14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

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由上可見:一造共和逼迫清帝退位,二造共和反對袁世凱稱帝,三造共和則是討伐張勳復辟。當然他的貢獻也不止這一點點,他還被稱為“六不總理”,是個清廉之官。




付凱91458867


我是文史星君,我來回答。


1936年11月2日,素有“北洋之虎”美譽,在民國政壇上叱吒一時的北洋元老段祺瑞因宿疾復發,在上海宏恩逝世。




要評價段祺瑞,就先了解一下段祺瑞的功與過:


段祺瑞的功:“三造共和”和收復外蒙古


段祺瑞在民國時期享有“三造共和”的美譽,是讚譽他為了維護民國的共和制度,推翻帝制,出力甚多。


一造共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下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和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的經歷,接受了西方共和思想。所以並沒有討伐革命軍,而是聯合46將領和革命軍一起致電清政府,要求建立共和政體,不然就要逼宮了。


清政府在袁世凱的不斷逼迫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溥儀退位,至此進入了民國時期。正因為有了段祺瑞的支持,革命派才能戰勝那些清政府保皇舊勢力,袁世凱也背叛了清朝,支持了革命派。


二造共和: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世凱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


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6月14日張勳復辟。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隨後他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


段祺瑞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段祺瑞發完檄文即攻入北京,最後趕走張勳恢復共和。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居功至偉。


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


外蒙古的迴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為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段祺瑞的過:西原借款和三一八慘案


西原借款:

民國六年(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



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日本。


三一八慘案: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餘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



段祺瑞執政府(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亦未命令開槍)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餘人。3 月19日,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


3月20日,段祺瑞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強大民意壓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會議,通過了屠殺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


雖然屠殺群眾的命令不是段祺瑞下的,但是他作為當時政府領導,是有失職之罪的,手下的人沒管好,殺了那麼多無辜群眾,他必定受牽連。




段祺瑞能夠堅定反對帝制,維護共和制度這點是難能可貴的,袁世凱和張勳都抵抗不住皇權的的誘惑,上演了復辟帝制的鬧劇,而段祺瑞堅決反對帝制,維護共和,這說明他的思想是比袁世凱他們進步的。


但是段祺瑞在軍閥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卻想以武力強行統一中國,造成了軍閥混戰,社會動盪,這也是他的過失。



但就段祺瑞個人品行來說,還是不錯的。上臺執政後,段祺瑞有“六不總理”的美稱,說明他為人比較正直,為官清廉,不貪汙受賄,謀求私利。


段祺瑞趁俄國內亂,奪回之前失去的外蒙古,說明他執政期間還是有所作為的。


在對日本的態度上,雖然曾出賣大量國家的權利向日本借款,犯過錯誤,但是那些那些借款實際上一個也沒還,可謂是“空手套白狼”的無賴典範。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人曾多次拜訪段祺瑞,邀請他到偽滿洲國任職,他都嚴詞拒絕了。



後來為躲避日本了的要挾,更是舉家遷往上海,公開表明抗日的態度。


段祺瑞在晚年能保住氣節,不做漢奸,堅決抗日,這點說明他在國家大是大非上還是有所覺悟的,他是一個愛國的將領。


至於他在三一八慘案中的過失,這點確實是他失職導致了慘案的發生。


段祺瑞在民國的這段歷史中無疑是一筆濃墨重彩的角色,他在北洋諸政要中確有可圈可點之處,在個人操守上也遠勝其他的軍閥。


他的一生有功也有過,不能片面去評價他,對於他至死維護共和,和晚年堅決抗日的態度,這點是讓人欣賞的。


關於他跟其他軍閥的混戰,可能有私心為了爭權奪利,不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誰都想走到權勢的頂峰。


對於段祺瑞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是源於他對局勢的認識不清,在巴黎和會中沒有維護好中國的權利,從而喪失民心,這個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