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在360百科词条中获得如下信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杨家峪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据一明残碑记载,该村始建于辽代,最初为杨姓族群部落,兴旺时的清末民初,人口也不过百户。因地处深山,少受历史动荡,村子的原始风貌几乎没有被破坏,村内延续明清风格的原始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杨家峪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村,村内有供奉龙王、树王、虫王的庙宇和保存完好的贞节匾,而升官喜报、炕上书桌、碾房题字等古迹更是体现了这个这里的房舍和青山、绿树、田野融为一体,村民们同居、同耕、同乐,过着田园式的生活。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远离喧嚣都市,在崇山峻岭中,小憩古朴静谧巷,杂草和野花随风摇曳,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中处处都有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无论是斑驳老宅的屋檐斗梁,还是古民居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即使残破缺损,却依旧固守着昔日的精致与风采。村落的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朴典雅,山地四合院幽邃气质浑然其中,美之极致。

碾房坐西朝东,三间,硬山式,石头墙,石板屋顶,上压瓦垅,房内还保留着两盘大石碾子。碾房的墙上留存有过去的字迹。中间的一幅对联一定是最先映入眼帘的,仔细辨认墙上班驳的字迹可以看出上联是"运旺起村村起运",下联是"人能兴地地兴人",很明显,这是一幅回文联,反正都可以念。反过来念即是"运起村村起旺运","人兴地地能兴人"。同样的,若把每句头尾相连,拿其中任何一个字作为开头都仍是一幅好联。而当你的目光移向两旁看到那已经同样班驳的告示时,大概就不会诧异为什么在这样偏远的村子里能出现这样精彩的体现农村文化的回文联了。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南侧的告示,七字一句,合辙押韵,宛如一首七言诗。字迹清楚,保存完好,仅落款处缺失几字。根据告示上的原文大概是写于此碾坊刚刚建好的时候,提醒村民要爱护这个大家的公共财物。而最后的一句"农村遗留公益事,继承传统万古传。"更是可以体现杨家峪村注重公益事业和道德风尚建设的文化内涵。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据说贞节牌匾为木质,横长方形,黑漆底色,金色大字,书法刚劲有力,一气呵成。这时,站在旁边的村妇还搔着头,憨憨地笑着说,"大小刚好适合俺家的炕,土改的时候当作家具分给俺的。"经过仔细的测量,杨家峪的贞节匾长207厘米,宽90厘米,由几块椿木板拼接而成,卯榫镶嵌。匾面正中用行楷写着"节励松筠"四个大字。上款竖刻"大总统题褒";下款竖刻有"宛平杨李氏"、"中华民国七年六月乡谊仝立"。贞节匾中部上方有一个明显的剜过的正方形凹陷。那里原本刻有一方官印,10厘米见方,据说是文革时被人铲掉了,所以不能得知是何人的官印,但是匾上的方形官印的凹痕却清晰可见。据说贞节匾原来的主人杨李氏18岁丧夫,誓不改嫁,抚养幼子,奋发读书,其子考入京城的一所大学堂,后在宛平县为官。除了"贞节匾",村中许多古民居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还保存着一些值得一看的有趣"文物",如民国时期的、清末民初的捷报和高小毕业文报等,我们平时很难得以一见。

此行是见不到了。

许多文中也称村子为“京西深山中建在悬崖上的古村落”,所有这些文字足够吸引我前往了,于是10月20日,带着极大的渴望一探究竟。沿着导航一直到了村口,带着我的狗狗一起进村,结果被几条狗追赶回来,自由的狗狗重被带上绳索,从另一条路进村,歪打正着,刚好是标志性的村碑、古槐、古庙处,这里就是建在悬崖之上的房子,可是从古槐边侧身进村后,失落,无尽的失落,在古老鹅卵石房基上,四合院已全部翻盖了,而且是半成品荒废在这里。只有碾房幸免于难,看到了村民当年的文化底蕴。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很失望,村子不大,往山上溜达吧,从山上俯瞰村子,四面环山,秋色很美,有植树人在劳作,两棵千年古松依然屹立,庆幸村子四周的自然没有被破坏。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消失的古村落——杨家峪,秋色依然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