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行“原油寶”想起,外資銀行“KODA”血洗內地富豪

本週最火爆的一件事,就是因外盤原油暴跌成負數,從而引發內地普通投資者血本無歸,

虧慘了“原油寶選擇到期移倉,不但本金沒了,我還欠銀行錢?”的中行“原油寶”事件,讓我們靜觀事態發展,這個原本風險有限,而且有國有大銀行背書的產品,為何變成普通投資者的墳墓?

這讓我想起了十年前,匯豐銀行金融衍生品被指金融鴉片 血洗中國富豪,大陸投資人折戟香港 KODA的事件。當年多位內地富豪因一款帶有槓桿性質的股票累積期權而深陷“KODA門”,銀行追討欠款、富豪負債喊冤、香港金管局無從插手。即投資香港“累計股票期權”的大陸投資人,因投資高槓杆投資品而面臨的鉅額損失,當年後續如何,沒有統一公開,但是匯豐銀行違規是肯定的,而且人家坑害的是內地富豪,現在“原油寶”更多的是內地普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極低。

次貸危機時期外資銀行,紛紛因金融衍生品詐騙而遭到調查為人們敲響警鐘。無獨有偶,當年中國富豪們通過銀行理財,不但自己的上億身家賠得乾乾淨淨,更欠下銀行鉅額債務。內地商人郝婷倒欠星展銀行9000萬港元,中國女首富楊慧妍虧損12億人民幣。這些被血洗的投資客,不乏在資本市場翻手雲覆手雨的精明玩家,現在卻只能被這些投資機構宰割。


KODA能夠成為冷酷的“富豪殺手”,主要取決於這個產品設計本身的特性,而金融監管的滯後則是問題的根源所在。“KODA”其實是一種累積期權合約,常見的投資標的資產為股票、貴金屬和外匯等,產品本身肯定有問題,是一款銀行不需要向投資者支付權利金的 ‘畸形’的、不平等的期權產品。

KODA(
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是一項跟股票掛鉤的風險極高的複雜金融衍生品,翻譯成中文就是“累計期權合約”,其特點是收益有限,風險無限。在國際上,打折股票被稱為“金融鴉片”;而在香港,因為這種期權投資的槓桿效應巨大,Accumulato則被形象地解讀為 “IKillyoulater(我遲早會殺了你)”。這是一種“上有封頂,下不封底”的投資產品,因為入場費最低為100萬美元,一般由私人銀行出售給高端客戶。在2007年前三季度港股大升時,香港的私人銀行或投資銀行曾大力推廣給投資者。2007年,香港的GDP總量也才1600億美元,但投行出售的累股期權值就高達1000多億美元。

由中行“原油寶”想起,外資銀行“KODA”血洗內地富豪

之所以被指不平等條約,就在於KODA是一款名為期權卻違背期權本質的產品,雖然KODA提供了投資者低於市價購買股票的權利,但是到達取消價合約就終止了,也就是說收益有限。而投資者提供給銀行的卻是一個不論市價跌至多少都按行權價購買,且加倍購買股票的權利。

匯豐銀行根據文化差異的不同特設此產品,讓國人從字面上理解為就是一種存款方式。無數儲戶的鉅額財產在一夜間被洗劫一空,還欠下銀行鉅額債務。

KODA屬於境外產品,國內並沒有相關的監管機構。根據香港規定,KODA的入場費在800萬港元以上,投資者被視為“專業投資者”,他們和私人銀行間的投資行為,無須得到證監會核准,因此不受當局監管。

當年匯豐銀行給我們的結訓就是,不要完全相信銀行。投資有風險,需謹慎!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要找對專業機構。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

推薦閱讀:

期貨交易:頂與底的領悟

金價大幅下挫,非農來臨在即,黃金何去何從?

豆粕不斷下跌創本月新低,未來價格走向何方,如何操作?

覆盤林廣茂從600萬到20億交易全過程,看看大佬是怎麼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