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其實這個日子的正式名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1995年確立每年這一天為世界讀書日,以推動更多人去閱讀和寫作。熟悉我們大錘說史欄目的讀者聽友朋友都知道,本欄目非常善於蹭熱點。之前幾年的世界讀書日,大錘陸續推出過《

世界讀書日,介紹一下書本的3000年進化史》、《讀書日臨近,說一說古人是怎樣讀書的》等節目,有興趣的讀者聽友朋友可以去延伸閱讀一下。本期我們仍舊要在讀書日的當口,說一說跟書籍有關的故事。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在正式開始本期故事之前,大錘仍舊要代表整個團隊,向此時此刻仍舊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逆向前行者們致敬。同時大錘跟讀者聽友們一樣,也都是復工復產大軍中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努力,恢復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注意防護確保安全。

書歸正傳。本期的故事我們要說的是圖書在古代的物價問題。雖然書籍理論上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竹木簡牘這一類成書,但是那個時候的生產力,還不足以把它變成市場上的普遍交易的商品。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時除非朝廷官府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抄書刻字活動,否則無法批量製造圖書,也就談不上圖書的商品流通。

這種圖書都是純手工產品,木工或者寫手精心打造,所以造價很高,整個圖書市場雖然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其實客戶群體不多,圖書價格也貴,屬於一個非常小眾的領域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大家都熟悉一個成語叫做“洛陽紙貴”,這是說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創作《三都賦》(所謂三都,指的是三國時代的魏都、蜀都以及吳都),此賦在都城洛陽引發轟動,很多人去買紙來抄,結果就是連當地的紙張都缺貨了。

這個故事出自《晉書》,不過原文裡面還寫了一句關於購買者的身份的話,常常在這個成語故事傳播過程中被忽略了,那就是競相抄書的都是“豪貴之家”。其實這種貴族豪門在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人數非常有限的,能有上萬家就不得了了,也就是這個購買量就讓市場缺貨紙張飆升,足以看出當時這類圖書市場是非常小眾化的。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因為圖書非常貴,形成了價格構成的書籍壟斷,所以那時候能夠突出重圍的寒門子弟都非常不容易,比如東漢著名學者王充年輕時候窮,他就買不起那些市場售賣的高價書,但是人家記性非常好,他就天天跑去洛陽書店裡面去翻人家的售賣圖書,只看不買,日積月累,最終讓自己變成博學多識的學者。

這種抄寫為主的圖書情況直到唐代才有所發展。因為唐代出現了雕版印刷。雖然說雕版印刷的木板刻印工藝要求也不低,但是比起手抄書,還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根據後世學者研究,唐朝雕版印出來的書,成本大約只有手抄書的十分之一。不過即便是降低到了原來手抄書的十分之一,這個價格也是很貴的,唐朝中後期一本書的售價大概能買10斤糧食,大致是唐朝一個五口之家的兩天口糧。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所以在雕版印刷工藝出現以後,唐朝印書的主要領域是佛經,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圖書成本高,一般市場需求有限,反倒是佛經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愁銷量,可以回本。所以在唐代雕版工藝普及的同時,抄書繼續盛行,尤其是抄那些學習類的書籍。這些書的抄寫成本高,而且抄手自己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唐朝詩人孟郊,就是那個名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著名苦吟派詩人,抄書也是他的謀生手段之一,他就寫詩描述抄書的辛苦與無奈,詩是這麼說的:“傾盡眼中力,抄詩過與人。”

到了兩宋時期,雕版印刷的工藝日趨完善,除了佛經之外也大量刊印其他書刊了,總體的圖書價格因此進一步下降了。當時一本書的的售價大致可以換13斤米。請注意,宋代的這個圖書價格不是跟唐朝的佛經對比,而是要跟唐朝的手抄書對比的,唐朝的手抄書售價大概要一本書換80到100斤米,從這個角度來說,因為雕版印刷的推廣,圖書的成本是大大下降了。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不過,由於此後印刷工藝沒有革命性的發展,所以古代圖書的這個售價在隨後的近一千年時間裡,基本上就維持在這個範圍內了。一直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一本書仍舊保持兌換10斤米這個水平。剩下就是在戰亂時期,隨著生產力破壞、圖書業減退和糧食飆升,所以書籍的價格也有很大波動。到了明朝中晚期,由於圖書刊印的盛行,售價一度降低到一冊能夠換7斤米的水平,一個五口之家一天口糧多一點,這幾乎是近一千年封建社會里,書籍最便宜最普及的年代了。

到了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傳統的印書業遭到近代印刷書局的衝擊,工業的力量逐漸進入,圖書成本進一步下降,但是,由於當時局勢動盪,生產力不足,因此圖書價格導致的知識壟斷仍舊存在。在1920年代,一本圖書的起步價都在6、7角錢以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當時北京一個普通五口之家的一天半的伙食費。

世界讀書日:書價的千年史

當如今的我們在世界讀書日前後買書閱讀的時候,這段關於以前圖書的價格史,想必是值得回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