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後,天且不留封德彝。”

這是杜牧在《過魏文貞公宅》(一做題魏文貞)一詩中對貞觀之治的評價。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強盛時期,此時政治的清明和思想以民為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好了基礎。

而它的締造者,正是當年“玄武門之變”手刃倆親兄弟的李世民,儘管歷史對他的評價功大於過,不過這段“血腥上位”的歷史仍是讓他飽受詬病。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可謂是歷史書中最為精彩的一場朝廷事變,太子李建成自知戰功和威信皆不如,弟弟李世民,心有忌憚,害怕自己的皇位不保,便夥同弟弟齊王李元吉一起除掉他。可沒想到李世民提前知曉了情報,反將一軍,把自己的親兄弟射死。而政變發生的時候,高祖李淵還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這裡就有非常體現情商的一幕了,李世民殺兄弟還能有所依據,是因為兄弟先動手在前,可弒父卻並沒有原委。要知道,古人要講究個“事出有因”,不能“師出無名”,李世民就派了自己的親信尉遲恭進去擔任警衛。李淵一看就發現了蹊蹺,問“今日作亂的人是誰!你為什麼要來這裡?”

尉遲恭回答到“秦王(李世民)因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要說這李淵也不是省油的燈,畢竟打下唐朝的首任皇帝,一下子就懂了兒子李世民的心思。便藉口問了李世民的一位心腹大臣,“你們認為我該怎麼做呢?”大臣回應“太子本沒有參與反抗隋朝,他們嫉妒秦王威望高,便一起計劃陰謀。

現在秦王聲討並誅殺了他們,是天下歸心,陛下要是現在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任於他,便再沒有爭端。“李淵笑了一笑,”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呀。“當晚,便宣佈了敕令,平息了朝廷內亂,3天之後把國家的軍事大權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後來的重用賢臣、開明政治都離不開他超高的情商,懂得為人處事才會懂得如何治國。要說他這就直接坐上了王位,那肯定是不合時宜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他先去“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父親李淵也懂他的意思,說自己有“投杼之惑”,這裡是用了一個典故,講曾子的母親聽信多人的謠言,以為曾子真的殺了人,要馬上“投杼”,也就是翻牆逃跑。這一出相親相愛的戲碼,就表明了我們父子互相信任、沒有隔閡。

你看,這出戏一演,李世民坐上王位也就有了名頭。李淵多次主動表示退位,李世民拒絕了,三番五次之後,也就勉為其難地登了基。不過李淵並沒有馬上讓出太極宮,也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仍賴在裡面不走。李世民也不著急,就在偏殿將就一下。

李淵對李世民真有那麼貼心麼?顯然並非如此。從古至今一直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延續,李建成自己沒啥本事,但就憑藉這一層身份深受父親的喜愛。

對於“玄武門事變”,李淵也早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沒想到李建成沒鬥過李世民,反被殺害。雖然他的子女數量後來達到了三十餘位,不過這長子始終是自己的心頭肉。因此,他對於李世民一直都沒有好感,反而是在打壓他的風頭,甚至可以說是時刻提防著他的叛變。

勾心鬥角

不過哪會有一隻“鳩佔鵲巢”的說法,李世民也就使了一個計謀。當時正值旱災,放在古代,這樣的自然災害都是皇帝的錯。皇帝是龍的傳人、天之驕之,一定是皇帝行為不檢點,導致了上天報應。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這時就有了一位大臣上書:“太上皇內以及掖庭的宮女是不是太多了一些,這些人不勞動,而且還在宮裡堆積陰氣,所以才造成了乾旱。”李淵自然覺得莫名其妙,這不拐著彎罵人嗎?

李世民趁此機會,發佈了一通“大赦”,讓太極宮的大部分宮女和丫環可以回家嫁人了。李淵明白了兒子的用意,便稱“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 意思是我覺得弘義宮不錯,我去住那個地方,改名叫大安宮。

要說這大安宮呢,其實也就是李世民原來住的秦王府,這樣一撤,相當於也就是李淵認慫的意思,乖乖的回去享清福。可李世民待他就沒了裝得那麼親切,回到大安宮後,李淵原來三五年一去的打獵活動也沒有了。

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提議修繕大安宮,因為各國往來的使者要是知道了太上皇住在這麼小的宮殿裡,影響不好;況且也是皇帝盡孝的一種表現。

可李世民當時正忙著治理國家,將奏摺也就擱置了。可見李世民對於父親李淵並無當時作秀的那般好感,李淵現在對於他不過是軟禁中的“階下囚”,沒有了價值。

百般侮辱

而此後的幾年,李世民便找了不少機會來報之前“

袖手旁觀”之仇。李世民就任的第三年,就找了個藉口將父親的摯友裴寂流放至靜州。裴寂可謂是李淵的大功臣,也是他推心置腹的好友,只有他才不怕忌諱的經常訪問李淵的大安宮,陪他聊天解悶。自然,他捨不得離開,便請求留在京師。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李世民就發了火,“以你的功勞,你怎麼坐得這個位子?你不過是靠恩澤才當上了第一大臣,武德年間,貨賂公行,紀綱紊亂,這全都是你造成的,我看你是開國元老才沒有追究,現在讓你回老家已經是開恩!”

裴寂不敢再妄言,因為他深知這接觸到了父子倆長久以來的矛盾,李世民這樣罵曾經的宰相,不就是在暗中職責太上皇當年的不力嗎?他便一去不復返,至死也沒回到京城看到過故友李淵一眼,可見李世民和父親的芥蒂之深。

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淵突然接到了李世民的邀請,要他一起歡迎少數民族的客人到來。要說這為什麼呢?也就是給父親看看兒子的成就,當年李淵立志要擴大唐的版圖,收復邊境,而兒子李世民做到了。他喝了不少酒,心裡還是高興,不由得讚歎“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而李世民上前來祝酒,講了一句“四海一海,都是陛下教誨,不是我一個人辦得到的”。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李淵那叫一個高興,想到父子倆終於能夠破鏡重圓了。可沒想到還有下半句,“當年漢高祖也跟太上皇在這裡喝過酒,漢高祖妄自尊大,我不會跟他一樣。”

這可就噁心壞了李淵。要說當年劉邦在這個地方也舉辦過一個宴會,同樣請了他父親,只是那句話更加的諷刺。“早年你說我不學無術,以後比不上大哥的家業,現在看看誰的產業大?”

李淵臉上掛不住了,這不就是在罵他和劉太公一樣不會看人嘛。如今李世民做到了大唐朝四夷稱臣,換做他的大哥李建成,還能有今天的成就麼?李淵無言,只能跟著大家一起大笑,卻被史官記錄下“上皇大悅”四字,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對待“太上皇”李淵?

最終在貞觀九年,李淵逝於垂拱殿。為了讓李世民也不至於難做,他自己提議從簡辦理,遺詔曰“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得,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其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

李世民因此事還曾被“明鏡”魏徵嘲笑過,不過他的內心可能也因父皇的死去而平靜。因為父親從小的偏愛嫡長子而忽視自己的功績,李世民用了一生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只是對於父親一直懷恨在心。

當初“玄武門事變”如果他沒有袖手旁觀,而是教育他們“兄弟鬩牆,外禦其侮”,可能不會落下這麼悽慘的晚年結局。儘管他韜光養晦、殲滅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礎,但他對於自己家裡事務的優柔寡斷最終釀成了大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