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謀劃加速佈局新基建、前沿產業 專家提示資本市場可提供融資或併購空間

本報記者 杜雨萌

今年一季度,由於受到疫情、油價暴跌及政策讓利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萬億元,同比下降11.8%,超過八成企業營業收入下滑;實現淨利潤1304億元,同比下降58.8%,57家企業淨利潤下滑,26家企業經營淨虧損。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稱,為了遏制央企效益下滑勢頭,儘快實現穩增長,央企要加快轉型升級,優化產品服務,切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可以讓央企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及資金優勢,並與資本市場形成良好的互補互助局面,進而在助力央企補短板的同時,加速新興產業的佈局力度。

針對此次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彭華崗認為,央企要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補短板,聚焦生命科學、醫療健康等前沿領域,加大攻關力度;要在產業佈局優化完善上補短板,加大在醫療衛生、公共防疫、應急管理等領域的佈局力度;同時,還要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上補短板,充分發揮央企的優勢,當好“新基建”的主力軍,支持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發展。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在A股231家醫藥製造業行業中,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僅14家,佔比僅為6%。如果再加上13家省屬國資控股的公司、17家地市國資控股的公司,佔比也僅為19%。

“從方式上看,央企藉助資本市場力量,可以有兩種途徑加大在上述領域的補短板力度。”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是通過資本市場融得更多發展所需資金,從而快速增加重點領域的投入,推動重點領域更快發展;二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相關領域業務板塊、技術研發力量的併購重組,進而快速實現在相關重點領域的進入,並儘快建立起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勢與市場地位。整體上看,藉助資本市場補短板的突出優勢,就是可以匯聚各方力量來共同推動央企短板領域的資本投入與核心技術突破,從而儘快取得建設成果。

事實上,除了要補短板外,彭華崗還提出,央企要加大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佈局力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4月23日,在共計319家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概念股中,屬央企國資控股的有32家,佔比約10%。

劉興國認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既是我國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也是資本市場與社會高度關注的“新基建”投資熱點。鼓勵央企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投資,除了是對中央政策的積極響應外,也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和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積極在上述領域進行投資佈局,可以加快促進央企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