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奥古斯都”,这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屋大维要求元老院给自己的称号,意为“神圣的地方”。

相比于“凯旋将军”、“非洲的征服者”这一类的称号,“奥古斯都”仿佛有着一层与权力无染的意味——它无关战争,也无关政治,没有任何武力和权力的暗喻。然而,正是这个称号的主人,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权力的归拢,完成了“神君恺撒”没有完成的事业。

01、“美男子”奥古斯都:有颜值,更有实力

屋大维应该是罗马时代的“高富帅”,三点全占,而且后两者应该都是顶尖的。

罗马史学家在评论屋大维时,常常少不了一句,“不可多得的好相貌”。据说,当屋大维被恺撒指定为政治继承人时,同为候选人的安东尼不无尖酸地说到,“恺撒偏爱美少年”。

确实,恺撒死的突然,那时的屋大维还是个一文不名的刚满18岁的少年,与年富力强、军事才能又突出的安东尼相比,完全没有竞争力,大家怎么想也想不通,为什么他成为了继承人。

当然,这个少年很快就展现了他不输于颜值的实力。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1、突然的遗嘱:18岁少年首登政治舞台

恺撒死于公元前45年3月15日,在他被害后4小时,一份突然的遗嘱被公布了。为什么说突然?因为恺撒生前并没有透露半点风声,除了保管遗嘱的祭司,没人知道。

这份遗嘱中安排了他的政治资产由谁继承:

1、指定屋大维为第一继承人,屋大维自动成为恺撒的养子,继承四分之三的资产;

2、两个外甥路奇维斯·皮纳利乌斯和昆图斯·佩提乌斯继承四分之一的遗产;

3、如果第一继承人主动放弃继承权,由自己欣赏的年轻将领德奇姆斯·布鲁图继承;(谋杀恺撒的成员之一);

4、如果第一继承人继承,布鲁图和安东尼是遗嘱执行监督人。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屋大维是谁?恺撒的姐姐的女儿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甥孙。当时的屋大维还没到19岁,远远没有达到罗马人政治起步的年纪——30岁。当时的罗马,甚至无人知屋大维之名。

因此,这份遗嘱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其中最为愤怒的应该就是安东尼。他与恺撒有亲戚关系,又是恺撒的得力干将,可是他却只是个遗嘱监护人,甚至连毫无亲缘关系的德奇姆斯·布鲁图都是第二继承人——恺撒从未将安东尼考虑为继承者。

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最高执政官,正好此前屋大维被恺撒安排到国外历练,于是安东尼的野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他要取代屋大维,成为恺撒的实际继承者。

就这样,18岁的少年不得不过早地登上政治舞台,并迎战正值壮年、实力强大的对手。

2、步步为营:从隐忍,到复仇,再成王

在得知恺撒的死讯和遗嘱后,屋大维就赶紧回国了。他的回归,让罗马的政坛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在当时,存在着两种政治斗争:一个是支持不同政体的两个政营之间的斗争;一个是在同一政营里屋大维和安东尼两个竞争者之间的斗争。

屋大维如何脱颖而出呢?他主要做了四件事,而且这四件事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历史就难以预测了。

第一件事,他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确定自己的合法性。

屋大维虽然是恺撒遗嘱中的指定继承人,但是频繁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却是安东尼。甚至在恺撒的葬礼上,都是由安东尼来进行凭吊的——这个位子本应属于死者最亲近的人,

恺撒在自己的遗嘱中说,要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罗马人民。可是安东尼把恺撒的金库占为己有,他一方面想让屋大维缺少履行遗嘱的金钱,一方面想用来收买曾经恺撒的手下。

屋大维该怎么办?他找到了当时的两位金融大鳄,说服他们为自己出资,不但完成了恺撒的遗嘱,而且还高调地举行了一场运动会,提升了自己的名望。一下子,所有人都知道了,“屋大维才是恺撒的继承人”。

第二件事,他拜访了擅长舆论影响的西塞罗,同时也是“共和派”的精神领袖,并获得了他的支持。

虽然有了声望,但是此时的屋大维仍然弱小,他此时有两个敌人,“共和派”和安东尼。安东尼掌握着巨大的武装力量,于是屋大维决定与”共和派“的仇人先结成联盟。

西塞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对恺撒的谋杀,但是他与谋杀者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再加上这位政治家的超高智商,他至少是猜到了一切,甚至可能引导了这场谋杀。

屋大维当初是怎样与这位“仇人”进行了“情真意切”的交谈呢?以至于这位当初极力阻止屋大维继承恺撒之位的大政治家,会愿意帮助他。他可能认为屋大维只是个无害的孩子,而自己是可以掌控这个孩子的。

为了让更好“掌控”的屋大维上台,西塞罗发表了一连续的演讲,弹劾安东尼,成功离间了安东尼的盟友——元老院中的原恺撒派,这些人又聚集到屋大维的身边,增强了他的力量。西塞罗甚至还不反对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并支持他率军攻打安东尼。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这时的屋大维,终于不再是那个空顶着一个“恺撒继承人”名头的毛头小孩,而是一个有经济实力、有政治地位,又有武装军队的竞争者了,他有了可以与安东尼谈判的资格,虽然还不足以打败他。

第三件事是一个反转,有了足够谈判实力的屋大维,又与安东尼结成了联盟,对拥护共和制、参与杀害恺撒的政敌们进行了清洗。位列“黑名单”榜首的,就是西塞罗。

虽然有人认为,西塞罗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安东尼被他骂得太惨了,因而怀恨在心。但是,对于要猎杀西塞罗这件事,屋大维也表现出了他的冷漠。他曾称呼西塞罗为“仲父”,并时常谦虚地请教,但这份尊敬与乖巧之下,却是藏着仇恨。

人们忽略了恺撒在少年屋大维心中的地位。罗马的年轻人,没有不崇拜恺撒的,更何况恺撒还是屋大维的舅公。屋大维没有军事才能,恺撒就特地挑选了一个和他同龄的少年阿格里帕,担任军事上的帮手。

舅公对自己的爱护,少年的屋大维一直铭记在心。当知道舅公已经决定将事业传给当时还一文不名的自己,屋大维心里一定为这份信任而深深触动着。对于那些直接,或者间接杀害了恺撒的人,少年的心里一直有着刺。

第四件事是再次反转。肃清了共和派后,屋大维与安东尼决裂,并在大决战中,击败了他与埃及女王的联军。

在这一件事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埃及女王。这位女王曾是恺撒的情人,后来又成为了安东尼的情人。她不但让安东尼抛弃了自己的罗马妻子,还让安东尼赠与了自己大量的罗马领土,每一件事情都刺激着罗马人的神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被安东尼抛弃的罗马妻子,就是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娅。

这位屋大维娅即使被安东尼抛弃,还一心抚养着安东尼与前妻的孩子,毫无怨言,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罗马好女人的形象。因此,她的被抛弃,让罗马人更加愤怒。

与其说,安东尼是被武力打败了,不如说,安东尼早已经失去了人心。当屋大维带着大军而来时,安东尼的士兵几乎都倒戈投降,可以说,屋大维是不战而胜。

当我们比较后两件事情时,还会发现它们背后的政治含义:

第一次是政治理想的斗争,决定罗马究竟要采取何种政体,结果是:共和制无力回天,罗马将迎来帝王的时代;第二次是政治权力的斗争,决定谁会成为这个帝王。

屋大维最终获胜了,他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然而,想完成恺撒的政治理想,他才刚刚起步。

02、平衡的艺术:表面共和制,实际帝制

当年,虽然恺撒握有的权力与帝王无异,但是恺撒也没有称帝,并且留下了名言:我不是皇帝,我是恺撒。

罗马人是不喜欢帝王的,“少数人统治“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将近500年,而且还有公民大会这种民主的血统。虽然恺撒看到了”帝制“更适合统治广大的疆域,但是那些曾经制度的受益者却看不到,或者也不愿意看到。

幸运的是,新任的这位统治者才34岁,他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他的一生,来慢慢实现这个转变。

1、烟雾弹:恢复共和制,自称“奥古斯都”

打败自己的一切敌人之后,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止屋大维了。但是这时候,屋大维却突然宣称:罗马恢复共和制。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疑问:既然又要恢复共和了,那恺撒不就是白死了吗?之前杀了那么多人,斗了那么多年,又是在干什么呢?

关于屋大维为何这样做,我们只能进行推测,因为屋大维不像恺撒那样表里如一,也没有恺撒那种喜欢写书的习惯,他主要只留下了一本《功业录》,里面还对他的政治动机讳莫如深。

不过可以肯定,首先,他应该是吸取了恺撒被杀这一事件的教训。恺撒并没有称帝,只是因为人们猜测他会称帝,就引来了杀生之祸。可见,如果强行称帝的话,很可能会再次引发流血事件。

其次,屋大维知道恺撒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恺撒不希望罗马境内总是内斗不休,他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团结起来,他希望的是一个“既有成王,又无败寇”的世界,他想实现的,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因此,屋大维采取一种“和平演变”的方式进行政变,不得不说是对恺撒的理想的继承。

屋大维宣称恢复共和制后,元老院马上授予了他“奥古斯都”的称号,当然这个称号是屋大维自己选择的。

称号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因为它总是会有一些隐喻

当年大西庇阿将军打败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后,罗马人就给了他一个称号,“Africanus”,意为“非洲的征服者”,与他功勋卓著的武将身份相得益彰。

可是奥古斯都却竭力避免这类称号,因为他想给元老院的人们尽量制造一种假象:共和制已经恢复了,我放下了我的武力。

不过事后想一想,这个称号是不是也意味着“超脱于权力斗争”的意思,而能够超越权力斗争的,不就是皇帝吗?

总之,不管是宣布恢复共和制,还是自称“奥古斯都”,都是屋大维给元老院的烟雾弹,在另一方面,他积极行动,暗中架空元老院,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2、“被架空而不自知”的元老们

奥古斯都时代,那些一直真正生活在共和国时代的西塞罗、加图等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而新一辈的元老院成员对共和制的理解又多停留理论层面:元老院还在,公民大会还在,一年一度的选举执政官还在......于是共和制就还在。

但是,哪怕只从两个重要的维度,我们就可以窥见元老院权力的下滑,元老院主导的“少数人”统治已经名存实亡。罗马已经是“君主制”模式了。

首先是军事权力。奥古斯都宣布恢复共和后,并没有把自己战时所拥有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移交出去。

其后,奥古斯都又进行了行省改革,他把那些经济富裕、而且和平的行省交给元老院管理,而把那些不安定的边境地区划给自己管理,这令元老院感到很高兴,也让我们感到不解:他想干嘛?为什么要讨好元老院?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找苦吃?。

奥古斯都看中的是其中的军事权力。按照罗马的规定,经济富裕、和平稳定的行省,是不需要派遣军队驻守的,而不安定的边境地区需要派遣武将作为行省总督,并授予其军事指挥权。奥古斯都拥有行省总督的委任权,间接也就拥有了行省的军权。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其次是征税权力。在共和制时代,行省总督由元老院的人员担任,负责行省的所有事务,包括征收行省税。因为总督同时负责税金的征收和使用,很容易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也容易发生腐败。

奥古斯都设立了专门的税务官,征税由专人负责,而总督只决定税金的用途。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03 为何凡人可以完成天才的事业?

天才之所以被称之为天才,是因为他们可以创造出新的事物。恺撒就属于这种人——他是罗马帝国实际上的创造者。他早已规划好了罗马的未来蓝图,如果不是元老院的刺杀,帝国的建立不会晚了14年。

他在其中展现的创造力,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同时代的人难以企及的。

屋大维并不属于这种创造性的天才,但是他在完成恺撒的目标上,展现了他的统治才能,以及他的坚韧和耐心。

除此之外,屋大维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恺撒定下的目标,不得不归功于他对于“表面共和制,实际帝制”这种微妙的政治局面的平衡。他用一系列的烟雾弹,和精湛的表演,让元老院还在做着共和制的美梦,自己却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变革。

在平衡的艺术上,恺撒可能不及屋大维。恺撒虽然没有废除共和制,可是他的种种行动却常常让元老院感到愤怒而羞辱:

当元老院授予恺撒一些荣誉时,恺撒拒绝起身,虽然从他独裁官的身份来讲,他确实可以坐着,但是却让元老院的人感觉不被尊重;

他会直接用元老院议员的名义做出决议,而不经过本人的同意。比如西塞罗就曾提到,他收到过别的国家的感谢信,谢谢他的建议,但是西塞罗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提了什么建议。

虽然在恺撒独裁的时候,罗马的管理效率确实是比共和制高多了,但是元老院们却不会因此觉得独裁就是对的,

承认自己错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之所以坚持一种政治理念,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因为它是自己曾经一直坚持的

更何况,恺撒让他们感到了羞辱,因此他们愈发想回到共和制。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屋大维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据说有元老院的议员曾当众指责他,他都忍下来了,并且没有惩罚那些人......他给足了元老院的面子,让元老院议员们继续享有着共和制时期的尊崇与威严,只是夺取了他们的权力而已。

正是屋大维的这种谨慎,40年来维持了政局的平衡,才得以和平地进行了罗马政体的过渡。

04 结语

奥古斯都时代,称得上“政通人和,百废待新”,虽然他没有像恺撒一样,获得“罗马诞生的唯一天才”这种美誉,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和平时代的明君。结束了内战的罗马需要这样一位君主,帮助他们恢复生机,而奥古斯都,也需要这样一个罗马,来成全他的政治艺术。

帝国的建立:屋大维的政治斗争和平衡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