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文|二十四桥LL


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天才文展》这篇作品被收录在蔡崇达的《皮囊》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为逃离小镇而从少年起就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各种规划的文展,以及文展对“我”有着怎样的影响的故事。

《皮囊》是非虚构作品,《天才文展》一文中所讲的是作者蔡崇达亲身经历的事。也正因为此,才会让读者读来更能感同身受。

事实上,在看完这篇作品,我心中有着对文展小小年纪就开始规划人生的佩服,也有对他最后没能成功的遗憾。

当然,更多的感想是人应该要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这并没有错。但这份规划或目标不宜太过理想化,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在我印象里,少年时是没有思考过以后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的。既没有像文展那样的规划,亦没有少年蔡崇达那样的迷茫。

十来岁的光景,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刻,除了上学的苦恼,其他时间都在和小伙伴们一起疯一起闹。有时也会大言不惭地说些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却很少付诸过行动,或者是三分钟热度。


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不过文展不同,他从少年起便已经知道自己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即要到大城市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做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每天组织小伙伴们一起玩,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将来更有机会竞选学生会主席做准备;因为家里穷念不了重点高中,只能走先上重点中专再上大学的路,因此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分数,不能多也不能少;整理中国历史大纲,让自己在中考时有大量的历史素材,同时在公务员考试中能派上用场。

也就是说,文展在那时便已找到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且有着明确的计划。怀着这种比同龄人更高的理想,他有些看不上那些小伙伴,同时也降服了自己有兔唇的这个缺陷。

从这方面讲,文展确实算得上是个天才。

二、

“我”在知道文展的抱负之后,心里压力更大了,甚至进入了一种对自我全盘否定的状态。不知道和朋友玩耍、考试第一名等事情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找到答案,“我”去寻找文展,但却得到一句“自己的路得自己想,我不可能为你的生活作答案的。”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对于少年作者来说却是一个大问题。要走什么样的路,这是连许多大人都难以搞懂的事,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文展那样。


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所以“我”开始看叔本华、尼采、康德等名人的哲学书,并开始整夜整夜的失眠。最后还是文展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按照生活一点点做好,生活会给你答案的。”

文展对“我”的影响很大,从他那里学会了不去想太长远的事,做好一点点事情,然后期待。这么一点点事,或许在某天就能累积成一个不错的景观。

可以看到,虽然少年作者受到了文展的影响,但后来两人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收获了不同的果实。即使在他们在某方面很近似。

三、

文章的最后,文展去了一个只有几千人口的小村庄,负责发射台的维修看护工作。而“我”,则进了北京的一个大单位。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我”无疑活成了文展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而文展属于“失败者”。

那么,天才般的文展为什么最后会走向失败?他明明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


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在看完整篇文章后,我认为存在三个原因。

第一个,文展的目标太远。即使他有着很好的规划,但目标太远的话,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就大,为实现目标平添了一份阻碍。

第二个,文展的目标是远离生他养他的家乡,他憎恨着那里和那里的人。但脱离了根的人就像浮萍,是无法像大树的种子那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第三个,文展没有为自己而活。他之所以执着于要干一件大事,是他急需想要证明自己,打败所有人对他的质疑。换句话说,他的目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使得他活在了别人的眼中,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综合这三个原因,文展会走向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成功需要的也许不是长远的人生目标,而是不忘初心的坚定


相比之下,虽然作者说自己也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但他却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和文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此同时,他是一个比文展更务实的人,会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某些事,并没有定下太过长远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活在别人的目光中。

我想,促使我们走向成功的,并非是远大的人生规划和目标,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滴水成河,以及不忘初心的坚定。并不是否定人生规划的作用,而是这个目标需要切合实际,这很重要。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二十四桥LL”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