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与晋绥军的去向:战败者,出局或东山再起

文 | 胡博

1928年12月,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宣布易帜。至此,由国民政府发起的北伐战争宣告胜利,中华民国在内乱了16年后终于获得了统一。然而,这次统一和民国建国之初的情况一样,仅仅是一个表象。由于民国的成立是建立在一个多方军政势力互相利用的利益联合体上,这就导致民国的根基十分不稳,只要有一丝利益无法满足其中的某一方,战争就爆发了。

这不,距蒋介石取得北伐战争不到三个月,就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地方部队遭到大量裁撤,接连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蒋唐战争。在这一系列战争中,虽然以蒋介石代表的中央军接连取胜,但蒋并没有彻底击败这些地方实力派,反使他们与蛰伏方联合起来,终于在1930年爆发了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中原大战。

这次战争持续7个月,以蒋介石的再次获胜告终。限于民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蒋介石依然没有吸取教训,彻底消灭各路军阀,这就给了反蒋的各路军阀部队以喘息之机。大战之后,战败一方的军阀部队又都是如何求得生存的呢?

西北军代指由冯玉祥指挥的各路部队。在北伐战争中,冯玉祥依靠原本的12个师将部队扩编至72个军,其实力甚至凌驾于蒋介石的中央军之上。不想北伐战争胜利后,却遭到蒋介石和阎锡山的联合打压,要将这72个军缩编成12个师,如此待遇,冯玉祥岂能忍受?这就注定蒋冯战争的不可避免。然而,冯玉祥的反蒋失败了,他本人一度被阎锡山扣押。但在一致反蒋的目标下,冯玉祥和阎锡山还是选择携手合作,他们联合起大部分地方实力派共同反蒋,并承担起与蒋决战的主要角色。

西北军与晋绥军的去向:战败者,出局或东山再起

1928 年,冯玉祥、蒋介石与阎锡山(从左至右)合影

冯玉祥在各路反蒋势力中的番号是第2方面军,他把部队编为6个路、2个军、31个师,计30万兵马,作为陇海路战线的主力,在反蒋军中实力最强。可是,冯玉祥又一次失败了,他被迫通电下野闪人,可留下的部队该怎么办呢?30万人马就地解散?别说冯玉祥不愿意,就是他的部将们也不答应啊。于是有门路的将军们开始和蒋介石的中央军接触,陆续通电“反正”,并接受蒋记国民政府的委任,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军旗帜下的一路人马。比如吉鸿昌的部队被改编为第22路军,梁冠英的部队被改编为第25路军,孙连仲的部队被改编为第26路军。差一点的,至少也能以“投诚”的名义在部队被中央军缴械后,为自己求条生路,比如原本实力较强的张维玺,不为蒋记中央军所容,被迫把手下近7万人马交了出去。

当然除了反正和投诚之外,也有想继续坚持下去的,比如宋哲元、孙良诚、张自忠等人的部队,他们各自带着总计13个师的残兵败将一路向西,在晋城、运城等地集中约5万余人,等待避居太原的冯玉祥的进一步指示。冯玉祥虽然通电下野,但再起之心始终存在,他于10月30日下达指示,命令将这名义上是13个师却只有5万余人部队整编为2个军12个师,由孙良诚和宋哲元分任第1军和第2军军长,以待时机。

冯玉祥为形势所逼被迫下野,但复出之心不死,可他所寄以希望的孙良诚和宋哲元却不愿意继续为冯卖命了。当孙、宋二人得知蒋介石已经授权新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负责华北地区反蒋军队收编事宜后,坚持不愿投蒋的孙良诚和宋哲元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波动。张学良虽在中原大战的最后关头表明立场拥护蒋介石,但在这个每年都有内战的民国,蒋张之间难保今后不会开战。如果此时投靠张学良,并能在张的庇护下谋得一块半独立的根据地逐步发展,今后的孙、宋未必不能崛起成为新的“诸侯”。于是,孙、宋两人都选择放弃冯玉祥,确立了投张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