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1799967082677
司徒即为丞相也可称乎为户部尚书!是三司或三公之一,即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朝时期为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时期改户部为“度支”,到了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就没再做更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内政部长兼财政部长!
博弈娱乐新媒体
我国古代的“司徒”,系官名。
《周礼.地官》大司徒,是主管教化(政教风化)的官,为六卿之一。《荀子.臣道》有:“政令教化,刑下如影。”之说。《国语.周.上》有:“司徒协旅。”之述。(注:称掌合师旅之众。)
从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称司徒,主管教化;可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司徒,原为“三公”之一。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书.周官》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夑理阴阳。(此指周之三公。)”至西汉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也称三司。《后汉书.顺帝纪》有:阳嘉元年,“令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职薪之叙。
司徒官职,魏时沿用。但“三公”为虚衔,不舆朝政。历代沿用,至明朝废止。清时俗称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暑。)尚书为大司徒。
国粹繁荣绚丽日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