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白起来指挥赵军,长平之战中赵国会赢吗?

长平之战,是先秦时期,规模最大,也是对中国历史走向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略决战。

众所周知,秦国惨胜,而赵国完败。秦王嬴政之所以能用短短十年时间扫灭东方六国,建立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追根溯源,那是其祖辈秦昭王为孙子奠定了基础,扫清了赵国这个强敌。

战国末期,秦国综合国力最强大,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逐渐成为东方六国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军事大国。秦赵几次交手,秦国败多胜少。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长平之战中,白起成了赵国人,成为赵军统帅,赵国会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吗? 历史会改写吗?

本期今日头条《百家谈兵》就来与亲们探讨一下。

白起成为赵军统帅,几乎不可能

秦、赵本同根同源,民风都十分彪悍,建国历史上都曾内乱不断。

但秦孝公时,迫于生存压力,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壮士断腕,奋发图强,秦国完成了蜕变。整个国家遵从法制,遏制贵族势力,大胆任用贤才,注重各项制度建设,国力、军力蒸蒸日上。

而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从军事层面进行了改革,对整个国家体制并没有什么触动。赵武灵王自己都死于“沙丘之谋”,一代雄主最好竟被活活饿死。

换白起来指挥赵军,长平之战中赵国会赢吗?

战国七雄中,秦、赵出名将,而魏国多出战略型人才。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王翦为秦人,廉颇、李牧为赵人。商鞅、张仪、范睢、尉缭子、信陵君为魏人。

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多。在战国时期,世家大族,贵族功勋往往把持、甚至决定了人才选用。魏国,人才济济,但一人不用。赵国,内、外分的太清,外人用,但不重用,重用的都是赵王本家亲戚,赵奢、赵胜、赵括都是赵王亲戚,典型的用人唯亲。

而唯独只有秦国,用人以制度和才能为根据。白起、王翦都是一步步从小卒以军功而逐步升迁,最终靠自己卓越才能而成为秦军主帅。

长平之战中,放在秦国,赵括只凭纸上谈兵,要当上秦军主帅,那是压根不可能。没有军功,没有爵位,赵括只能在那空谈。

世人都知赵国名相蔺相如,但蔺相如的出头,不是走正规人才选拔路径,而是走的偏门。

而白起如果是赵人,白起要靠出头,只能一样依附于某个权贵,等待举荐。不然

几乎不可能成为赵军统帅。一无背景,二无靠山,加上白起的臭脾气,凭什么要提拔你?

就是白起能成为赵军统帅,那下场也早已注定

即便白起在机缘耦合情况下,成了赵军统帅,是否就一定能扭转赵国战局?答案是:很难,甚至不可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的胜负,往往在于庙堂之谋算。

如果赵国有白起这样的名将,秦国君王与谋臣,一定会想尽办法事先加以解决掉,不会让白起成为秦军畔脚石。

在赵国用人为亲的国策下,只要稍微有一下反间计,谣言四起,风言风语一传,加上白起典型的刚直性格,赵国统治者不得不有所顾忌,即便不杀了白起,起码也会到处掣肘。

被誉为赵国武安君的李牧,最后的下场,大家有目共睹。

在秦国完善的军功爵体制下,秦军即便没有白起,也会出现另一个头李起、张起,即便没有白起的天赋,那军事指挥才能也差不了多少。

在统帅素质相差无几条件下,就是综合国力较量了。

白起任统帅,依旧只能选择廉颇的方式

立志统一华夏,举全国之力与赵国进行一场生死决战,是秦国既定国策。而赵国则没有意识到这点。

加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长期以来注重积蓄国力,农业非常发达,后勤有很好保障。而赵人好经商,不重视农业,也没有像巴蜀之地那样的天府之国,很难长期维持战争。

换成白起,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他也只能选择像廉颇的战法。赵军虽然战力强大,但与秦军相比,战力还是稍差一截。

白起最拿手的是运动战,但与秦军正面对敌,赵军未必占得了便宜。

坚守要道和要塞,让秦军主动退却,待秦军退却时,再寻求机会歼敌。这是被迫的必然。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军累计出兵40万,秦国累计出兵60多万,这对粮食的消耗是不可估量的。打到最后,赵国的粮食都空了,而秦国还有一定储备的粮食。赵国被迫四处求援,四处借粮。

在综合国力差距较大的局面下,秦国军队还没有被饿死,赵国军队连同赵国人就要被全部饿死了。

所以,要么主动出战,要么白起被换,向秦军进攻,是赵国必然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