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還能稱為“孝子”嘛?

疫情的爆發,給了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也使我們可以促膝長談,而多數時候,是他們在說而我在聽,談話內容從過去時光的點點滴滴到現在的一情一景,又從現在的瑣碎談到對未來的圖景。

也許是父母年齡的日益增長,聊著聊著卻總也繞不過“養老”這個話題,而這與我而言,“養老”還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我一臉的茫然和猝不及防,只剩下聽他們自顧自的說著。

“真等到那一天(那一天是指兩人剩一個了,或是不能自已的),你就把我們送養老院,有吃有喝的,挺好!你要是有功夫,就帶著你媳婦和孩子來看我們,一週看一次就行,不用多,一次就行!”

話題突然間就變得沉重了,談及此就連空氣中的氛圍也跟著凝重起來,我一時半會兒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不過這個話題卻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連幾天,我都在感受和思考。

感受相對來說是容易的。我們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我自己”進養老院時的畫面。

浮現在腦海中的場景還是很清晰的,可伴隨這幅畫面而來的卻是衍生的無盡孤獨和悽慘感。

我已經腿腳不靈、口齒不清、甚至還可能腦袋也不太好使了,我常常遭受小護工的冷暴力,吃不飽穿不暖已然成為常態,一代霸主齊桓公的晚年形象彷彿就是講給我聽的,一絲恐懼蔓延開來,這樣的養老我是拒絕的。

然而父母就像看穿了我的心思,“現在的養老院都挺好的,一應俱全。”不過也隨即補充道,“價錢貴的服務就會好,用錢就行了。也打聽了,不貴,退休金也夠用了,不給你們添負擔。也理解你們,都忙沒時間,定點去看看就行了。給我們送養老院吧,不算你們不孝!”

“孝”這個字眼出現在我耳中的時候,我才驚覺潛意識裡的悲觀否定還有這樣一個因素~“有兒有女的怎麼就去養老院了?”“一定是子女不孝啦!”

我迷茫,我困惑,我敬畏,我聽過太多“不孝子女”的故事,他們就像條爛魚和臭蝦一樣讓人們所厭惡,如同鹹魚一般再難翻身、直起腰桿做人,恍然間,這頂“孝”的帽子就懸在我的頭頂,讓我“如芒在背,如坐針氈”。

“孝”到底是什麼呢?我趕緊百度了一下。

如今,我們還能稱為“孝子”嘛?


那“孝”的關鍵詞就是“盡心奉養”和“順從”了,可去養老院這件事卻無法解答,如果順從了父母的意思,那又怎能盡心奉養呢?我多少感到些許的矛盾。

過後,我在想為什麼父母會想到去養老院,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也很好理解。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來自整個社會的焦慮和不安會很容易的傳給其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怕拖累“我們”,怕增加“我們”的負擔,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個無奈和權宜之舉。

不過,我也知道有的人就算再難,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養兒防老”的訓誡正是那群人的思想基礎。新時代下思想的解放,也正是父母能有這樣想法的重要原因了。

我知道他們的出發點依舊是源於愛我,可我又怎能坦然受之呢?我的心理會有不安,會想拒絕他們的提議,可是現實卻會給我一個狠狠的“嘴巴”,我該拿什麼反對,實在是做不到,經濟實力不允許啊!

如今,我們還能稱為“孝子”嘛?

古“二十四孝”裡有這樣兩個故事,一個是“綵衣養親”,一個是“棄官奉親”,故事主角自然是孝子的典型,這毋庸置疑,但如果放到現代,卻多少變了味道,維繼不下去了。

如今,我們還能稱為“孝子”嘛?

房貸,車貸,教育投入,各種日常開銷等等不是捆綁了年輕人的精力就是需要消耗他們的時間,這一切早已讓大多數人筋疲力盡,勉力維持,月光甚至日光都已成為常態,“不吃老”已經是承擔起責任的一個表現了。

他們就像陀螺一樣只能不停的旋轉,停不下來,稍一停頓,便捉襟見肘,生活岌岌可危,就像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的影響一樣,如此,他們還能如何去“孝”?

那麼,當今社會,“孝”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於我看來,“孝”不再是單純的盡心奉養並順從了,而是一種評價系統,是父母對子女的最終評價,也是社會對這個人的一個初步認知。

“孝”更是一種“協商”精神,是父母和子女“協商”出的一個雙贏結果,是雙方都滿意的一個狀態。

想及此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大蛋糕”,增加經濟收入,加厚經濟底蘊,只有這樣,才能不會讓父母提前或者說不會產生這種焦慮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即使父母真到了“那個時候”也有更多的餘力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