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还能称为“孝子”嘛?

疫情的爆发,给了我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使我们可以促膝长谈,而多数时候,是他们在说而我在听,谈话内容从过去时光的点点滴滴到现在的一情一景,又从现在的琐碎谈到对未来的图景。

也许是父母年龄的日益增长,聊着聊着却总也绕不过“养老”这个话题,而这与我而言,“养老”还是一个很久远的事情,我一脸的茫然和猝不及防,只剩下听他们自顾自的说着。

“真等到那一天(那一天是指两人剩一个了,或是不能自已的),你就把我们送养老院,有吃有喝的,挺好!你要是有功夫,就带着你媳妇和孩子来看我们,一周看一次就行,不用多,一次就行!”

话题突然间就变得沉重了,谈及此就连空气中的氛围也跟着凝重起来,我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过这个话题却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连几天,我都在感受和思考。

感受相对来说是容易的。我们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我自己”进养老院时的画面。

浮现在脑海中的场景还是很清晰的,可伴随这幅画面而来的却是衍生的无尽孤独和凄惨感。

我已经腿脚不灵、口齿不清、甚至还可能脑袋也不太好使了,我常常遭受小护工的冷暴力,吃不饱穿不暖已然成为常态,一代霸主齐桓公的晚年形象仿佛就是讲給我听的,一丝恐惧蔓延开来,这样的养老我是拒绝的。

然而父母就像看穿了我的心思,“现在的养老院都挺好的,一应俱全。”不过也随即补充道,“价钱贵的服务就会好,用钱就行了。也打听了,不贵,退休金也够用了,不给你们添负担。也理解你们,都忙没时间,定点去看看就行了。给我们送养老院吧,不算你们不孝!”

“孝”这个字眼出现在我耳中的时候,我才惊觉潜意识里的悲观否定还有这样一个因素~“有儿有女的怎么就去养老院了?”“一定是子女不孝啦!”

我迷茫,我困惑,我敬畏,我听过太多“不孝子女”的故事,他们就像条烂鱼和臭虾一样让人们所厌恶,如同咸鱼一般再难翻身、直起腰杆做人,恍然间,这顶“孝”的帽子就悬在我的头顶,让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孝”到底是什么呢?我赶紧百度了一下。

如今,我们还能称为“孝子”嘛?


那“孝”的关键词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了,可去养老院这件事却无法解答,如果顺从了父母的意思,那又怎能尽心奉养呢?我多少感到些许的矛盾。

过后,我在想为什么父母会想到去养老院,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也很好理解。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来自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会很容易的传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怕拖累“我们”,怕增加“我们”的负担,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无奈和权宜之举。

不过,我也知道有的人就算再难,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养儿防老”的训诫正是那群人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下思想的解放,也正是父母能有这样想法的重要原因了。

我知道他们的出发点依旧是源于爱我,可我又怎能坦然受之呢?我的心理会有不安,会想拒绝他们的提议,可是现实却会给我一个狠狠的“嘴巴”,我该拿什么反对,实在是做不到,经济实力不允许啊!

如今,我们还能称为“孝子”嘛?

古“二十四孝”里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彩衣养亲”,一个是“弃官奉亲”,故事主角自然是孝子的典型,这毋庸置疑,但如果放到现代,却多少变了味道,维继不下去了。

如今,我们还能称为“孝子”嘛?

房贷,车贷,教育投入,各种日常开销等等不是捆绑了年轻人的精力就是需要消耗他们的时间,这一切早已让大多数人筋疲力尽,勉力维持,月光甚至日光都已成为常态,“不吃老”已经是承担起责任的一个表现了。

他们就像陀螺一样只能不停的旋转,停不下来,稍一停顿,便捉襟见肘,生活岌岌可危,就像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的影响一样,如此,他们还能如何去“孝”?

那么,当今社会,“孝”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于我看来,“孝”不再是单纯的尽心奉养并顺从了,而是一种评价系统,是父母对子女的最终评价,也是社会对这个人的一个初步认知。

“孝”更是一种“协商”精神,是父母和子女“协商”出的一个双赢结果,是双方都满意的一个状态。

想及此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大蛋糕”,增加经济收入,加厚经济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让父母提前或者说不会产生这种焦虑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即使父母真到了“那个时候”也有更多的余力和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