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提到的孝和礼,源于这两部著作,尽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读书话生活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开播,宋代年间的历史文化故事一幕幕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更有历史文学名人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一个个登场。而我,关注到的是经常被君臣只言片语间提及的两个字——孝和礼。

宋朝是我国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相比于它那实力强悍的前辈或者后辈,似乎看起来显得有那么些“柔弱”,甚至在当时,尽管宋朝经济繁荣,却仍是被周围的“虎狼”时刻盯着。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这首《咏史》写的正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结束华夏民族的黑暗动荡。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偃武修文,对文化高度重视,对文人也极其重视。学者陈寅格曾说:“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我们中华民族崇尚的仁爱、忠孝、礼仪、和平、天道自然等,在宋朝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中提到的孝和礼,源于这两部著作,尽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宋仁宗赵祯

那么,在《清平乐》所展示的宋朝生活中,那些被君臣提及的孝和礼仪文化都来自哪里呢?

《孝经》孔子

幼年的赵祯皇帝在私自探望生母却被老师晏殊阻拦而不得见时,曾气愤地引用这句话来反问晏殊: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自己作为天子,连对亲人应尽的孝都无法做到,又怎么在万民面前树立德君德形象呢?

这句话出自《孝经·天子章第二》,原文是: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爱护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爱戴恭敬的心去尽心尽力侍奉双亲,这样的德行就会教化天下的黎民百姓,使得他们纷纷遵守并效仿,孝心和孝行遍布四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对于普通人而言,自己的孝仅仅只是对于自己的父母长辈,甚至没有法律或者舆论的强力约束;而天子则不同,既受命于人民掌管天下,一言一行都时刻展现在平民大臣的面前,必须时刻以身作则,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政权和威信才能稳固。从我们的历史可以看出,德行兼备的君王才能获得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永存”,暴君的王朝永远都是短暂的。我们今天的党和政府以及名人都是如此,靠人民而立足就必须时刻表率,一失足往往就是万劫不复。

中国的孝文化自古长久存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孝文化,而中国的社会,植根于孝道之上,行事均依孝道而为,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印度文明的区别之一。“孝”大约源于周朝,初始的意思本指尊敬祖宗、不忘本以及生儿育女、延续生命,后来到孔子时期,“孝”从宗教和哲学意义转化为尽心侍奉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庭道德,由此也就形成了《孝经》。

《清平乐》中提到的孝和礼,源于这两部著作,尽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孝经》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是诸德之本: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并认为“孝”无所不能,能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当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是孝之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是孝之终。它认为"孝"要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还将“孝”分为几种:天子之"孝"要求

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求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要求

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

庶人之"孝"要求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孝经》所宣扬的“孝”的观点不免有些夸大和含有维持统治意义,甚至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难免走歪路,让许多人和家庭误入“愚孝”的歧途,比如《孔雀东南飞》中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愚孝”:焦仲卿的妻子贤惠能干,但他的母亲十分不喜欢,处处挑剔,并要逐出家门,焦仲卿虽然对妻子感情非常深厚,但碍于孝道,不敢违逆母亲。妻子不堪受辱投河而死,焦仲卿为了殉情也上吊自尽。还有旧时代婚姻男女所必须遵从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都是将“孝”当成一道束缚人心的枷锁来禁锢思想,使得子女对父母原本应尽的“孝”的含义变得畸形,这是我们应当摒弃的。

然而在思想文明日趋开放的今天,孝道也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内心,甚至不知“孝”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了,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呱呱坠地到独自行走于社会,父母日夜陪伴三年,养育照顾二十余年,而当他们老去的时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无法照顾自己,需要子女反过来去照顾他们,这是报父母前二十多年的恩情,是天经地义的。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古人尚有守孝三年的礼仪,而现今人所需做的,仅仅只是那首《常回家看看》所唱的那几件事:带着孩子回家看看,说说笑笑,洗洗刷刷,团团圆圆,就够了。

《诗经》

《清平乐》中范仲淹被派往应天书院任职时在书院的门口被一群孩子嘲笑,原因是他急着赶路,一身衣服显得有些破烂,不修边幅。那群孩子甚至朗诵起了一首诗来嘲笑他不注重礼仪: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首《相鼠》出自《诗经》,诗的意思是说看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没礼仪!做人不守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看老鼠都有牙齿,人却不知廉耻,人若不知廉耻,不去死还等什么?看老鼠都有肢体,人却没有礼教,人若没有礼教,为什么还不快死?明面上是描写老鼠,其实是人民痛恨统治者用虚伪的礼仪来欺骗他们,将之比喻为鼠。这首诗在当时显得特别粗俗暴力,却也见人民内心的愤怒。

《清平乐》中提到的孝和礼,源于这两部著作,尽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范仲淹

除了这首《相鼠》,《诗经》中还有许多关于社会风俗礼仪的篇章。如《诗经》中对于藉田礼、蚕祀礼、祭祖礼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藉田礼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一个礼仪。在西周,朝廷大力倡导农耕,在当时不是靠政令的宣示,而是经由隆重的“籍田”大典来完成。春耕到来之际,选择好吉日,周王率百官及其亲属前往王室直属的籍田,操起农具表演性地耕种一番,此即所谓“籍田”礼,整个亲耕大典,有仪式,有歌唱,还有周王亲耕“表演”,实际就是一出鼓舞重农精神的大戏。

《诗经》中还描写了蚕桑之礼、蚕桑源流、蚕事神话、女性参祭等生活内容及宗教信仰,也即蚕祀礼,先是养蚕收集蚕茧,缫丝织成祭服,并准备祭品,然后穿祭服参加祭祀蚕神的仪式,以祈求年年丰收。最为重要的是,历来礼仪大事都以男子为主,而蚕祀礼是由女人来完成。

还有祭祖礼。祭祖不仅是一种先民极其重视的祭祀仪式,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祭祀程序,还包含了地天通的巫术遗存,体现了神人同构的社会模式以及侑祭的结构模式,凸显了慎终追远的宗族意识,进而影响着民族认同的构建。

《清平乐》中提到的孝和礼,源于这两部著作,尽显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礼仪的存在。比如吃饭的礼仪,有乡一级的饮酒礼,称“乡饮酒礼”,也有贵族的高级饮酒礼,称“飨礼”;耕种典礼时要宴飨,祭祖之后要行饮酒礼,射箭典礼之后也要行饮酒礼;一般节日族群内要饮酒,招待宾客也要饮酒。并且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遵守不同的礼仪,其他一言一行均有礼仪法度可依。从这点上看,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十分博大精深,难以一言以蔽之。

孝和礼仪在文化史上从出现发展到现代,有些已经渐渐被废弃,而有些则被保留了下来,并糅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变化。我们可以以现代的眼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含义,比如遵守孝道但不盲从,以开明的态度去对待父母和其他人,彼此权衡,可以处理好父母和妻子朋友的关系;比如礼仪在今天依然能教导我们在恋爱中如何热烈地追求对方但不失尺度,或者被追求时如何理智对待双方的关系发展,在婚姻中要忠于对方,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化中的孝和礼仪永不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