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昆曲传奇,"武旦皇后"王芝泉的刀马人生

- 用影像承载岁月 礼赞情怀 -

每期一位海派大师

读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风情上海

唱念做打,文武兼备,"武旦皇后"王芝泉主演的《白蛇传》《挡马》《借扇》《扈家庄》等众多海派昆曲,俱是戏曲界的璀璨经典。

这位昆曲武旦行当的开拓者,在舞台上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海派昆曲艺术风格。如此成就的背后不仅仅是几十年如一日苦练的匠气,更有敢为人先、在融合中创新改革的胆气。

今天来听听这位昆曲艺术家

讲述她传奇的刀马人生

本期嘉宾

王芝泉

武旦皇后 海派昆曲表演艺术家

视频链接:
https://v.qq.com/x/page/w0838fgcb42.html?

王芝泉:以前每周六、日,我都会上剧场表演。台下的观众不多,堪堪坐了半个剧场,全是老头和老太太,每一场他们都会赶来看。

而我们也在想:等这些观众年纪更大了,门也出不了了,还有谁会来看我们的戏?

"如何让观众更多一点、更年轻一点?"是我们这代戏曲人直面的难题。

一代昆曲传奇,

王芝泉:其实从小我钟情的是越剧,尤爱家乡舞台上英姿飒爽的武旦。没想到,后来却却阴差阳错地考入了昆曲班,跟着张传芳老师学花旦。

等学校开了武旦班,我常常自己的课不上,去蹭她们的。即使老师、校长轮番来找我谈话,我也坚持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我喜欢武旦,我喜欢练功,我喜欢做动作。

而前几年学习花旦的经历,让我后来对武旦有了更多的融汇理解:武旦,不要在台上就是打,也要有人物,有身段,有表演,有情节。

一代昆曲传奇,

王芝泉:在课堂上,老师怎么教,我们便怎么学。而在舞台上,我们思考着:要让昆曲生存下去,唯有塑造更接近年轻观众的演绎方式。

改革昆曲,要从表演方式与剧目开始摸索。比如说在咬字上,既要有传统的咬字方法,有四声、有人物、有唱念,同时把别人听不懂的部分放弃一些,把昆曲一些较晦涩难懂的发音向京白靠拢,一个字一个字的改,慢慢就形成了观众听得懂的昆曲。

逐渐的我们看到,观众从老头老太太,到有了一些中年的观众。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又改革了剧目。譬如说《挡马》,我们不断修改、压缩、提升,把一些冗杂桥段和对白去掉,突出精彩振奋的桥段,让表演更加精炼出彩。

一代昆曲传奇,

王芝泉:每当别人问我:"你的哪场演出最精彩?"我从来是记不住的,但我永远记得一次"出事故"的演出经历:

一次演出前,领导特意来嘱咐我:"这次演出很重要,枪千万不能掉。"打出手风险很大,但上百场演出我几乎从未掉过枪。然而越是有人这么说,我越是紧张。

临上场知道,原来是毛主席来听戏。结果枪偏偏就掉了,还掉到台下去了!一时间音乐也停了,台上的所有人都懵了。我的手在发抖,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主席站起来,捡了枪一步一步地走过来,送到台上。他说:"别紧张,再来过。"

话毕,大家都"活"了,后来的表演非常成功。

主席的话告诉我:失败了不怕,再磨练,直到成功。后来与团员们练功、做创新,总有受挫折的时候,每每有人心情不好,停下了,我总会说出这句话:"再来过!"

一代昆曲传奇,

王芝泉:如今我从昆曲舞台转战教育事业,已经有十几年了。在教育上,我不希望学生太听老师话,按部就班上课下课。我希望他们多思考,多提问。我会针对性地告诉他们:诀窍在哪里?节奏在哪里?神态在哪里?更希望在练习开打时,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一起探讨加入一些创新的东西。

我想传递的是:无论是戏曲,还是任何形式的艺术,都要适应观众,适应时代。在保留"昆"姓的基础上,让昆曲能够流传到日常生活中,流传到观众的心中,让人们记住,才是成功的。

一代昆曲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