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最终的确定无疑者:怀疑本身!

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来清除掉所有不坚固的东西,以便能够找到不容置疑、坚固牢靠的基础。普遍的怀疑并不是徒劳的,哲学家最终抵达了他的目的地,遇到了怀疑巨锤敲不破的东西。这位哲学家兴奋地用这句话来表达他的发现: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怀疑这怀疑那,但转过头来突然发现,这个怀疑本身竟然是不可怀疑的。那个坚固牢靠、不容置疑的东西就是这个怀疑本身!但不只于此,笛卡尔将这片牢靠的地基加以扩充:怀疑也就是意识,这也就是说,我在意识着这一点是最不容置疑的,是最确定坚实的。笛卡尔便把这个发现称为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但这又与“我思故我在”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笛卡尔要用这句话来表达这一点呢?这就需要从这个命题的原文说起。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笛卡尔哲学

“我思故我在”的本尊登场!

“我思故我在”这个表述最初出现在笛卡尔的自传式哲学著作中,书名叫做《谈谈方法》,或译为《方法谈》,法语名称为《Discours de la méthode》,这部著作最初是用法语写的,所以“我思故我在”这个表述最初也是用法语表述的:je pense, donc je suis。但广为人知的表达形式并非是这个法语版本,而是显得更简洁一些的拉丁语版本: cogito, ergo sum,这个表述出现在笛卡尔的另一部著作中,书名叫做《哲学原理》。也就是说,我思故我在这句中文是翻译自cogito, ergo sum这句拉丁语。为了检验这个中译版本的准确性,我们就得先弄明白这句拉丁语中每个词的意思。很明显,这句拉丁语中只有三个词,而且这三个词中每一个词都非常重要,每个都会牵出很多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只能对其做些简单的说明。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哲学原理》原著

“我”从哪儿来?从语法说起。

只要我们粗略地看一眼就会发现,拉丁语表述中只有三个词,但中文翻译中明明有五个词啊,那么多出来的两个中文词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首先从“我思”说起。“我思”是翻译自cogito这个拉丁词的。但是,如果将cogito翻译为中文“思”的话,但是在这个词前面却并没有与“我”这个词对应的拉丁文,也就是ego啊?那为什么汉译中却要添加一个“我”字呢?这得从拉丁语的语法说起。拉丁语与我们汉语很不相同,为了实现某种语法功能,在汉语中只要加相应的虚词或是调换语序就可以了。但在拉丁语中却是用每个词的词尾变化来实现的。比如说名词需要变格,动词需要变位。所谓变位,就是动词靠着在词干后面加上不同的“尾巴”来表示各种语法功能,比如说人称、数、时态、式和态等功能。而cogito就是个动词,它的不定式为cogitare,去掉其中的词尾-re,剩下的cogita-就是这个动词的词干。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拉丁文语法学家普里西安

干掉第一个“我”!

那么为什么又要把词尾变成o呢?这就是第一人称的词尾变化。也就是说cogitare这个动词的主语是“我”时,它的形式就是这样的:cogito。不仅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所对应的动词词尾都是不同的:“你”对应的动词词尾是-s、“他、她、它”对应的词尾是-t,等等。可以看出,拉丁语动词的词尾变化是非常规律的,以至于在运用动词时可以省略掉前面的主语,而根据动词词尾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主语是第几人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拉丁语中没有“我”的原因,因为在其动词词尾中已经指示出那个“我”了。所以,cogito的完整形式也可以是这样的:ego cogito,这个ego就是“我”的意思。但是,或是出于语法上面的原因,或是出于思考这个问题时特殊的用意,笛卡尔这个著名原理的流行版本中却并没有出现“我”这个词,或说是巧妙地把这个词给隐去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解决这个汉译版本中的第二个“我”时再说,现在先让我们对付cogito这个词。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拉丁语《圣经》

原来并不只是思考!

cogito,或是它的不定式形式:cogitare,在中译版本中被译为“思”,那么西方的其他语言又是怎么翻译这个词的呢?先说英语,英语中把这个词译为think,也有思考的意思。再来看德语,德语中通常将其翻译为denken,也是思维与思想的意思。我们再来翻阅下《拉丁语汉语词典》,cogito一词对应的汉语解释也是思考、思索。看来,把cogito译为“思”就是对的?未必!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笛卡尔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吧。笛卡尔在其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中用列举的方法阐述了cogitare的含义,他将其含义理解为:怀疑、肯定、否定、理解、意愿、厌恶、想象、感受,等等。也就是说,对于笛卡尔来说,cogito这个词的意思并非仅是狭隘的思考,或说是理论上的动脑筋。而是广阔地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在这个命题中,中文将cogito译为“思”或是“思考”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拉丁语词典

文德尔班告诉我们:cogito应翻译为“意识”。

在德文中将其译为denken也是不准确的。关于这一点,德国的哲学家,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年5月11日-1915年10月22日),在他的《哲学史教程》中就提到过。文德尔班认为,在德语中将cogitare翻译成denken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因为denken这个词的意思只是指理论意识。紧接着文德尔班建议到,应该用德文Bewußtsein来翻译此词。Bewußtsein翻译为中文有意识、知觉等意思。如此看来,cogito这个词所表述的并不只是狭隘的思考,或说是动脑筋,比如做数学题之类的。而是指更广泛的意识,或是知觉。我怀疑是在意识,我做判断也是在意识,甚至我在爱、恨、胡思乱想、做梦时也是在意识。所以,当笛卡尔发现怀疑本身是确定无疑的之后,便立即将其扩展到了所有的意识活动上。

原来“我”并非只在思考时才存在

文德尔班

一个大能量的小词:sum!

到目前为止,我们解决掉了“我思故我在”这个中译版本中的两个词:首先,原文中并没有“我”这个词的明文,而是暗含在cogito这个动词的词尾o中;其次,将cogito翻译为“思”是不准确的,会造成误解,而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意识”。按照次序,我们下面应该解决ergo这个词了,但或许我们在最后再来讨论这个词会更为方便易解些。这样,我们现在要考察的就是这句话的最后一个词:sum。三个拉丁字母,这是一个小词。不仅字母少,而且在日常语言中使用得也非常频繁,日常说话都少不了它,所以是一个小词。但是,就这个“体型瘦小”的小词却也是一个亘古通今、主宰着西方上下几千年哲学思想的大词!sum,他有着多重面孔,各种各样的拼写,但它们都有一个平常普通的意思,那就是:存在。关于这个不言自明的词,哲学家又会说些什么呢?如果您感兴趣,那就让我们明天跟随哲学家的脚步,继续前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