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2004年11月9日,美国加州高速公路旁,一位年轻的华裔女子,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媒体播报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华裔女子致以敬意。她的名字,叫做张纯如。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即非娱乐明星,亦非社会名流,何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让所有媒体人脱帽致敬呢?

故事得从1968年3月28日说起,那是张纯如出生的日子。身为第二代美国华裔,她降生在一个双博士后家庭,父亲是物理学博士后,母亲是生物化学博士后,都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成长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张纯如的童年可谓无忧无虑。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论语》有言:“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也,如也,绎如也,以成。”纯如有和谐美好之意,这便是张纯如名字的由来。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17岁那一年,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有着强大理工基因的她,如果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科学家。

但在大二时,她忽然转到新闻系,看似出人意料,却也有迹可循。张纯如小时候便酷爱写作,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真正的作家,绝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在读大学的时候,她有了理想,那就是写一本很好的书,足以影响这个世界。毕业后,她一连遭受打击,被好几家著名媒体拒绝。1991年,她和初恋男友结婚了,同年,写作生涯终于出现转机,工作的出版社要她写一本和钱学森有关的书。经过两年时间的战斗,1994年,《蚕丝》出版,这为她打开了一条小径,推动她朝更深的地方走去。

当她向父母讲起自己第二本书的选题计划时,母亲张盈盈建议女儿说:“现在很少有描写二战时,中国境况的英文书籍,你能写一本,最好不过。”

张纯如听完母亲讲述的事,心里不禁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吗?当时的中国真的那么惨吗?”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景象,那是被描述成人间地狱的南京城,还有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和大地。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之后,她开始关注中国抗战的素材。

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杀图片展时,张纯如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的确有这样一段历史,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否认它?为什么所有英文书籍里面,对这样残忍的事只字未提?”张纯如感到一阵心悸。

1995年,张纯如决定要写出历史真相。下定决心后,她便四处寻找资料,但她再一次惊讶地发现,世界范围之内,竟无一本专著,提到人类历史上这段骇人往事,相关资料如同散沙,几近淹没。最后,她一头扎进图书馆中,才找到了一本《魏特林日记》。

1937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期间,美国传教士魏特林目睹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以人道主义的勇气和坚持,在学校内庇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使她们免受凌辱残杀,并在自己的日记中,揭露了日军禽兽行径。1940年回国后,心灵仍被折磨,由于无法摆脱南京大屠杀带来的阴影,最终自杀身亡。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明尼·魏特林

看完《魏特林日记》后,那些文字带来的悲痛,万箭穿心一般引起她的共鸣。历史中那些惨死的生命,那些饱受折磨的受难者,以及被抹杀和遗忘的真相,都让她感到了极度痛苦。就像她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1995年盛夏,张纯如来到了南京。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开始探寻那段带血的历史。小时候,她以为长辈口中的故事,血染江水的残酷图景,是一种心血来潮的夸张讲述。

但抵达这座城市之后,走进幽深的巷子,拜访幸存者,听完激动的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述,深重的苦难变得轮廓清晰,张纯如感到切肤之痛。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江苏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问张纯如:“你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张纯如说:“纳粹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全世界家喻户晓,但是在美国,在西方,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无人知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张纯如整理了大量史实资料,其中包括东京审判的记录稿,以及许多幸存者的口录。其中最大的收获,便是《拉贝日记》。如今这本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各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档案馆里,成为历史铁证。

而早在二战时,拉贝遭到纳粹政府迫害,不得不对日军暴行保持沉默,如果不是张纯如的努力,这些资料极有可能淹没在历史中。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1996年4月,《南京大屠杀》进入写作阶段,张纯如仿佛开了一个洞穴,顺着那里钻进了1937年的南京,在漆黑、幽暗、血腥的历史中摸爬,血染的江河,分裂的尸体,恐怖的哀嚎,让她噩梦连连,体重骤降,写作中的痛苦把整个人撕裂。

但面对人类历史上骇人的暴行,她给自己的母亲写信说:

“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1997年12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正式在全北美推出销售。张纯如十分忐忑,怕它被忽视,结果一个月不到,《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这本书一下子攀升到第15名,她成为首个如此年轻就登榜的华裔作家。

此后,《南京大屠杀》疯狂加印,张纯如四处签售,不断演讲。《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0周之久。

众多学者给予它最高评价:“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每一次参加社会活动,她都敦促日本政府反省历史,汲取教训,向受害国道歉。严肃的文字与激情的演讲,为张纯如带来了巨大名声,同样也引来了攻击。张纯如收到许多威胁,有次接到一封古怪的信,里面居然夹了两颗子弹。

与此同时,无数的战争受难者,写来信件向她倾诉痛苦。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韩国,遭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幸存老人,都希望张纯如能揭开更多历史。

面对如此海量的信件,张纯如只能超负荷工作,这些幸存者受损的灵魂,每天都折磨着她的心。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1999年,写完第三本书后,张纯如又开始构想第四本书。这一次她面对的素材同样残酷,是关于二战当中,美国战俘,在菲律宾遭受日军虐待的故事。

1942年4月9日,菲律宾巴丹半岛,因补给不足,美菲联军被迫投降,当时投降人数大约78000人,在去往战俘营路上,无食无水,受尽了日军惨绝人寰的虐杀,最后只剩下30000人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

在采访幸存老兵的过程中,张纯如再次深入历史黑暗的腹地,去面对人类残忍恐怖的暴行。浓黑、深暗、毫无人性的事实,一次次将她逼向崩溃边缘,终于,她的精神撑不住了。

最终,这本书没能写完。张纯如的人生,在2004年,画上了一个突然的句号。

其实在这之前,张纯如的精神就越来越差。在密集参加演讲时,曾经精力旺盛、风风火火的女孩,已经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她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自闭症,随后换了三位精神科医生,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她的情绪十分不稳定,脸色铁青,时而躁怒时而恍惚,甚至拒绝见自己父母。

母亲看她精神越来越差,就劝她别再接触残酷题材,但面对手上的素材,她说:

“我不能背弃那些老兵,不能让他们被遗忘!”

父母尊重了她的选择,但怎么也预料不到,女儿会选择自杀。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2004年11月9日,在加州的公路上,用一把买来的古董枪,张纯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在给父母、爱人的遗书中她写道:

“当你相信还有未来时,你想到的是一天复一天,一代复一代。而当你不再相信时,日子不是以天,而是以分钟来计算。我想过逃离,但我无法挣脱我自己,和我脑海中的那些念头,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的痛苦,和那些烦恼的岁月。”


斯人已去,好在我们没有遗忘。2005年8月15日,张纯如的一尊青铜雕像,永久安放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张纯如曾写过:

“文字到底是什么呢?不过是试图留住流水一样,转瞬即逝的生命瞬间,哪怕只有一刻也好。”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住的不但是自己的瞬间,也留住了受害者、幸存者的瞬间,而正是这样一个个瞬间,构成了人类不该遗忘的历史。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留下了历史的瞬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