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給孩子物質獎勵嗎?看看這些家長怎麼說怎麼做吧

為什麼給孩子物質獎勵不好


你還在給孩子物質獎勵嗎?看看這些家長怎麼說怎麼做吧


我小時候,爸媽常這樣激勵我:好好學習,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媽一定給你買什麼什麼。記憶中,最大的一次物質獎勵是考上初中後,家人給我買了一塊雙獅的女表(父母一定攢了好久吧)。在村中學,那算是數得著的好表,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類似於這樣與成績掛鉤的獎勵,在中國家庭中似乎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這樣在物質的誘惑下慢慢成長。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強的虛榮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來培養正視它的勇氣,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code>原因:相當於在暗示孩子,物質是最棒的東西/<code>


讀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時,我被某些章節的內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媽媽,多年前能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媽媽看到這本書就好了。這本書,寫作於17世紀,至今依然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版發行。


看到他念了書,就用美味酬勞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諾給他鑲有花邊的領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給予的這種種報酬和獎勵,不就是認為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他應該追求的,從而鼓勵他去向往這些東西,使他習慣於把自己的快樂放在這些東西上面嗎?除此之外,難道還有什麼別的解釋嗎?”


所有好的行為都用物質來獎勵,這是不是也在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最棒的東西就是物質?我們應該用盡一生的精力來追求它?再也沒有比物質更值得我們付出的了?當然,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很多家庭中,尤其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家庭中,父母一輩子都在為生存奔波,他們視吃好穿好用好為成功人生,對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對於窮人來講,價值觀的問題遠不如生存的問題那麼迫切。作子女的,當然不能苛責父母,但應以此為誡。


<code>啟發與思考:孩子的玩具不用買,怎麼得到呢?/<code> 


和我同齡的一位媽媽說:“我小的時候,沒玩過什麼玩具,也沒穿過好衣服,現在有能力了,什麼都想給孩子買好的。小區裡的孩子有什麼,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虧了孩子。”


我聽了覺得十分耳熟:哦,原來我小的時候,我媽媽也經常講這樣的話,不過把“小區裡的孩子”換成了“鄰居家的孩子”。


為什麼在養育孩子上,歷經那麼多年,竟然沒有絲毫進步呢?我們依然在用物質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以為這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讀到一則故事:

一對年輕的夫婦,想給他們快滿週歲的兒子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你還在給孩子物質獎勵嗎?看看這些家長怎麼說怎麼做吧


可是,送什麼好呢?一番思量之後,這對年輕夫婦在一個早晨,換上工作裝,一人手拿一把鐵鏟,去自家院子裡開始挖地。


他們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積累下來,幾個月後,院子裡終於出現了一個挖得規規矩矩的坑。年輕夫婦在這個坑裡填入沙子——一個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現了。這個沙坑便是他們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


這份禮物令兒子快樂極了,小傢伙每天都在沙坑裡拿著小鏟和小桶跌跌絆絆地玩沙子,那個沙坑帶給他的童年樂趣,就像沙子一樣多得數不清。


這個小男孩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應該全部通過購買得到。

不買玩具的好處是,可以防止兒童常常由於購買而擁有過多的玩具,從而養成一種見異思遷、貪多務得的心理,內心總也不得安寧,雖然並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卻時時都在追求更多的東西,對自己已有的東西總也不感到滿足,在說話之前就學會了驕傲、虛榮和貪婪。……殊不知,從小奠定節制慾望的良好基礎,乃是成就知足常樂的幸福人生的一條捷徑!”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試著去做。在幼兒眼裡,一顆光滑的石子、一張紙、一串鑰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東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並不亞於那些要花大價錢買來的玩具。”


對孩子而言,物質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如果有能力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當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隨便拿物質當獎勵,以免在無形中誤導孩子的價值觀。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質帶給人的幸福感更強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塗鴉,一同放聲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說說悄悄話

……


哪些獎勵比物質更棒呢?


<code>獎勵一:言而有信/<code>


陳爸爸說:“上學期,女兒的學習成績進入了級部前十名,我就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她買了臺電腦。每當家裡有客人來,孩子都會很自豪地告訴客人,這是自己的‘獎品’。而且她也答應我平時只在週末的時候玩一兩個小時的電腦。”


陳爸爸認為物質獎勵應有度,家長平時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盡辦法做到。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高興,常常隨便答應孩子的要求,說完後又立刻忘記,這樣會在無意中傷害孩子。要知道父母要求孩子誠實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家長履行諾言,既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能維護作為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時又教育孩子學會誠信


<code>獎勵二:經過慎重思考後的許諾/<code>


家長們都知道當自己對孩子做出承諾的那一刻起,孩子也許會一直期盼著這個諾言能夠成為現實。但當家長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後,就會擔心孩子是怎麼想的,甚至擔心這個沒有兌現的諾言會顛覆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尊敬。


因此,不得不提醒一些家長,一諾千金是愛和關懷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父母對孩子的承諾“縮水”,或者有些家長因為一些意外無法對自己的承諾兌現時,一定要對孩子解釋原因,講清道理,直接向孩子道歉


你還在給孩子物質獎勵嗎?看看這些家長怎麼說怎麼做吧


對此,某中學的劉老師認為許諾是獎勵的一種方法,能對孩子起鼓勁、促進和教育的作用,但許諾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慎許諾言


孩子如果考出理想的分數,家長給予一定獎勵無可厚非,但如今的獎勵已經變味,就像是交易,很多家長把獎勵當成刺激孩子學習的唯一手段,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自己是為了得到獎勵才學習的


<code>獎勵三:心理層面的給予/<code>


一個人除物質需求外,還有被人尊重、被人愛、被社會認可、被人理解等心理層面的需求。因此,家長在選擇激勵方式的時候,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精神鼓勵。


例如:當孩子開始學走路的時候,絕不會有家長對孩子說:“孩子,如果你現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給你十元錢。”


這個時候,每位家長都會無條件地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這時每位家長都是優秀的激勵大師。然而孩子長大了,家長卻忘記了為孩子喊“加油”,為孩子拍手叫好了。


相關專家提醒家長應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不斷創新激勵方式,不要單純在物質方面進行刺激,精神方面的鼓勵更應受到重視。心理層面給予的

方法有語言和行為兩種,低層次上的激勵是語言,高層次的激勵則是行為上的表達。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賞識的眼神就有可能讓孩子銘記一輩子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樹立學習目標,使孩子的學習經常有一股動力,有一種向上的鞭策力。如果非要給孩子買點什麼物質的東西,最好是一兩本新書或其他學習用具之類,不要讓孩子單純地將物質因素作為自己的學習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