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原创:兰陵笑笑侠 来源:燕梳楼。版权属于原创。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作者丨兰陵笑侠

俗语讲,人怕出名猪怕壮。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里王熙凤之嘴。

现在用到朱之文身上,再恰切不过。

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或许是当今热度最大、存续时间最久的网红之地。

天南海北,三教九流,每天有200多人举着手机,跟在朱之文屁股后面拍他的日常生活,场面煞是热闹。

4月15日那天,两位所谓的粉丝,趁着酒劲、众人呼啸下,咣当一脚把朱之文家的破门给踹开了。

踹大门、闯民宅,于法不容,二位莽汉被拘了起来。

今年,是朱之文成名后的第10个年头,他靠唱歌一举成了大明星。。

面对突出其来的爆红,朱之文表现出难得的沉静与稳重,他仍然住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里,仍然一如既往地下地干活,刻意不让自己飘起来。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朱之文身上永远不缺话题,围绕他的新闻层出不穷,土里土气,热热闹闹,揭出世相万般趣味。

他为救助残疾儿童义卖捐款,为雅安地震捐款,为抗疫捐款,为村里出资修路、打井,干了不少具体的善事实事。

如果没有猜错,朱之文内心似乎存着一个古朴的“乡贤梦”:

乐善好施,兼济乡里。

这曾是几千年农业社会追求的极致理想。

朱之文的付出,并没有收获尊重和声望,反倒是一地鸡毛。

出名之后,他骑车刮蹭个老太太,32元治疗费,硬生生被讹去1万块。

出资修路后,却被责备说大话使小钱,咋不给村民买车、发钱。

盖学校没捐钱也有错,支书说如果没有村里镇里支持就没有他的今天。

种小麦领国家补贴,也有人认为他不缺钱,不该领。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好在朱之文心理素质比较强大,倔强且宽容地挺了过来。

因为他的名气,给身边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里建起朱之文大舞台,变成旅游景点,人来人往,鼓乐喧天。

有些农村妇女靠拍朱之文的小视频一个月能赚1000多块钱,甚至有人利用朱之文的账号圈了几十万粉丝,靠卖号赚了几十万。

对此,朱之文渐渐习以为常,可是也着实有些可怜。

从最初遭讹诈恨不得打一架,到现在被围观时的无奈尴尬,真不知道他到底还能撑多久?也不知道对他的家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网上有不少人认为,朱之文在村子里会很危险。

因为,虽然朱之文自己觉得还是原来的乡里乡亲,可在别人眼里他早就不是原来那个朱之文。

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光是生活质量的距离,还有人心。

任意滋生的嫉妒,将会把残存的乡情涤荡到寸缕不剩。

所以,建议朱之文搬家,离开那个缠绕不休的乡村。

貌似有一定道理,然而离开朱楼村,大衣哥还是那个大衣哥吗?

还有就是围绕在朱之文身边的那些人,真的势利不堪吗?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几亿农民冒出一个唱歌明星,这是极小概率事件。

成名之后还能保持本色不变,更是极小概率中的奇葩。

所幸,朱之文用10年时间顽固地维系着这种坚强。

他是农民,他是善良的,他身边的父老乡亲本性也应如此。

于个体而言,人都是好人。

可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隔膜与互害?

朱之文输出的歌唱才华有几个会接纳和欣赏,朱之文释放的道德人品有几个会在意和珍惜,人们更关注的是“大衣哥”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流量、多少好处。

这种失衡与人性无关,真真切切反映的是社会运行逻辑和生存结构。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唯利是图的土壤中,发生什么都不意外。

村庄犹在,乡贤已绝。

夕阳西下,一个雄浑孤独的声音从朱楼村的小树林飘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那个一心想做乡贤的大衣哥,最终还是败给了乡亲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