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女性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图片设计: 番薯丫 | 责任编辑: 铃兰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导言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真是个悲伤的词语),六运助还是个迷恋各种玛丽苏狗血大乱炖小说、影视作品的小姑娘,那时我在很多作品中看到一些关于男性性欲与身体特征相关性的说法。


比如身材高大、鼻梁高挺都说明性能力比较强,手指长短则决定了男性的性欲强弱和丁丁长短,更令人感到惊悚的是,凭借观察面部特征居然也能看出对方的性欲如何?!


其实不止文学作品里,生活中这样的传言也不少,有一些一听就知道是无稽之谈,还有一些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道理,甚至成为了很多不经世事的小姑娘的择偶标准


那时候虽然没接受过非常系统全面的性教育,但作为一个爱思考、信科学,颇有钻研精神的小姑娘,六运助也时常会感到困惑:人的性欲,真的能从身体特征上看出来吗?将它们定为择偶标准真的科学吗?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性欲和女性择偶的那些事儿。


面部特征显示你的性欲?


人类的大脑约有1350立方厘米,日常我们的大脑看起来不咋大,但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结构,至今还不能完全被破解。除了大脑,人类的身体从上到下都藏满了未知的秘密,古往今来无数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献身于对人类的研究当中,就是为了探索其中的奥妙。


性欲是什么?作为人类的本能之一,具有繁衍后代、获得愉悦及维护健康的意义,它不仅与激素有关,也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如遗传、环境、情感、身体状况、认知、既往性经历等


很多学者都研究过面部宽度与高度比率(FWHR)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前的研究表明,方脸男性(FWHR较高)往往被认为比长脸的男性(FWHR较低)更具侵略性、控制欲,更不道德,但作为短期性伴侣更具吸引力。一般来说,宽高比超过1.9就属于高FWHR。


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面部宽高比指的是一个人面部左右颧骨点的「宽度」与上唇到眉中的「高度」之比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研究人员将面部比例的差异归因于特定发育时期(例如青春期)睾丸激素水平的变化,这种激素在成人的性观念和性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17年由加拿大Nipissing大学的Steven Arnocky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就调查了面部特征在性关系和伴侣选择中的作用,并将其研究结果发布于《性行为档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在这项研究中,Arnocky和同事报告了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两项单独研究,第一组研究在恋爱中的145名大学生中进行,结果显示FWHR能够积极预测男性和女性的性欲,第二组研究是第一项研究的扩展版本,在来自加拿大不同城市的314名学生中进行,同样证实了FWHR与男女性欲、男性忠诚度都具有相关性。

后者衡量的是参与者对不包含爱或承诺的随意性行为的态度。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与其他面孔的男性和女性相比,面孔更短、更宽的男性(FWHR较高)不仅拥有更高的性欲,而且在涉及到随意性行为时态度也更加从容,并且容易对伴侣不忠


照这个研究结果来看,从面部特征看出一个人的性欲强度似乎还真的有那么点科学依据,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一点,这项研究的样本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只能给大家做一个参考,不能将研究结果照搬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去,我们都知道再普世的真理都可能存在「因人而异」的情况,毕竟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亲历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


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图片来源:soogif


女性的择偶倾向


女性比较常见的择偶倾向是,选择高大健壮、五官端正的男性,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与性欲有关的各种说法,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共同作用着。


  • 女性具有更挑剔的择偶偏向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在幼体的生命初期,女性往往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代价来支持它的成长,不仅仅是提供卵子,怀孕、分娩、哺乳、抚养、保护等都是重要的繁殖资源,所以这也决定了她们在挑选配偶时会更加挑剔。


如果一个女性选择了一个不能提供生存资源、感情不专一的伴侣,不仅会白白浪费生育资源,还得不到任何物质帮助和保护,极其不利于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而如果拥有一个专一可靠又勤奋的伴侣,无疑会大大增加后代安全成长到生育年龄的概率。


因此,千万年的进化使女性更青睐那些愿意承诺并有能力提供更好的资源的男性(比如良好的经济资源、较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发展潜力、具备可靠性和情绪稳定性,以及更强健的身体素质等)。


尽管现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人们潜在的性心理仍然在暗中发挥作用。而上文提到的对于身体特征的偏好,就属于强健的身体素质这一范畴。


在遥远的祖先时代,为了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食物短缺、疾病以及极端气候下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人类进化了许多适应性的机制来克服生存障碍,同时

强健或孱弱的体魄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及其伴侣和后代的命运


在这种条件下,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识别出某些标志着身体是否健康的身体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图片来源:soogif


  • 什么样的身体特征更符合女性择偶偏向


  • 高个子男性对女性更具有性吸引力


男性的身高、肌肉、力量和身体素质等都是女性判断其是否能够为自己提供保护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能够确保女性的安全以及不被其他具有较强攻击性的男性侵犯


在一项短期和长期择偶的研究中,美国女性为男性一系列的身体特质评定等级,结果表明,不管是短期择偶还是长期择偶,矮个子男性都被评为「不具性魅力」的一类,相对地,高大强壮的运动型男性被评为「极具性魅力」的潜在婚配对象。


  • 面部和身体对称性是重要的健康信号


基因遗传、疾病、寄生虫、复杂的生存环境等都可能使身体和面部出现不对称的表现,它也能够反映个体承受复杂环境的能力以及基因和身体是否健康


面部更对称的男性,不仅能够为女性提供更好的生存资源,还能降低子女被疾病感染的概率,因此也更受女性青睐。


  • 具有阳刚之气的外貌更受偏爱


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面貌存在着较大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的面孔较女性更为硬朗,下巴往往更长更宽更低,额骨更强壮,颧骨更突出,这主要是青春期激素例如睾丸激素作用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所有女性,不论处于月经周期的什么阶段,都偏爱比平均水平更有阳刚之气的面孔。具有阳刚之气的面孔表示分泌了更多的睾丸激素,也表明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健康、身体素质更强大。


你这脸啊,我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方面能力行不行

▲图片来源:soogif


现代社会,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当然,以上这几点都是从进化和健康的角度去分析女性对具有某些身体特征的男性偏爱的具体原因。


虽然总体上人类仍然受物种进化规则的制约,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制的健全,过往筛选生育资源的方式用于现世已经没有那么合适


很多在以前会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已经被科学家们攻破,找到了治疗方法;法制的健全也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后盾和保护;女性也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只能依靠男性保护和提供食物,职责也只局限于生育和养育后代。


以前择偶只是为了生存,而现在,对世界上的大部分女性来说,只要足够努力,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不需要担心无法生存,我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呀,我们现在选择对象,除掉了生存因素,我们更多的还是遵从着自己的喜好。


你可以喜欢阳光硬朗的健美先生,也可以选择暖萌甜软的「小奶狗」,看脸、看身材、看经济能力等等都可以,但我想你肯定也会考虑双方的喜好、三观、吃饭的口味等等是否合得来~

最重要的是,不捆绑,不贴标签,不干涉别人的择偶选择,遵循自己内心的喜好就够了~



看到李银河老师说:


「在我看来,理想的婚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相对低层次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人要能够『吃到一块儿,睡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理想的婚姻关系里,两个人在最基本的人性欲望上应该是能够契合的

高层次的理想婚姻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第一,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第二,夫妻俩都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第三个要素就是,在理想的婚姻中,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不能无论大事小情都以男人为主女人为辅,或者女人决定男人服从,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忍不住感慨,即使是相对低层次的理想婚姻,也是「理想」呀~


愿姑娘们都能找到与自己契合的伴侣~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点击头像关注六层楼医生,学习更多女性健康知识和两性交往知识哦~


参考文献

[1] Steven Arnocky, Justin M. Carré., Brian M. Bird, et al. The 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Predicts Sex Drive, Sociosexuality, and Intended Infidel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8, (47):1375-1385.

[2] Shawn N. Geniole, Thomas F. Denson, Barnaby J. Dixson, et al. TEvidence from Meta-Analyses of the 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as an Evolved Cue of Threat[J]. 2015, (7).

[3] David M·Buss. 进化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