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有個作家曾分享:“我的女兒已經是一名20歲的大學生了,她睡覺都抱著她的手機。其實我也是,我剛剛完成了一本新書,但是這一本卻不會讓我登上《連線》雜誌的封面。 那這十幾年間發生了什麼呢? 我仍然為科技而興奮,但是我相信,並且想要向大家說明,我們正在放任科技,它將我們帶向歧途。”

“在過去的15年間我一直在研究移動通信技術的影響,並且訪問了成百上千的人, 年輕的或年長的瞭解他們的“移動生活”。我發現我們口袋中那些輕巧的電子設備在心理學上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它們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本身。”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讓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人們在公司的會議上刷微博、發微信、網購;父母們在早餐和晚餐時,一直拿著手機發微信、郵件,孩子們因此抱怨父母對他們不夠關注。但是同時這些孩子,也很少專心地與彼此相處。 大家雖然處在同樣的空間,卻沒有真正地一起相處。 人們甚至在葬禮上瀏覽網站、聊微信、網購,或許我們需要別的東西,來分散我們的悲傷或者胡思亂想,所以我們需要玩手機。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這樣有什麼問題嗎?我認為這是人們的選擇沒有什麼對錯,但是的確是個問題:我們正在為自己挖陷阱,這個陷阱無疑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同時也會影響我們和自己的聯繫,降低我們認識和反省自己的能力。我們越來越習慣這種新的 "一起獨處” 的相處方式。人們希望待在一起,但是同時也 “在別處”—— 連線到他們想去的不同地方。人們想要定製他們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場合和地點之間切換,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分配他們的精力。例如你想去參加某個會議或聚會但是隻想關注你感興趣的一小部分內容。有人認為這是好事,但是長此以往,人們就會對別人隱藏自己,即便我們一直保持著彼此間的聯繫。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不管哪一代人,我發現他們沒法從彼此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注——如果他們僅僅將彼此保持在一種可以控制的距離範圍裡——不太近,也不太遠, 剛剛好。 但是剛剛好的距離對需要學會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青少年來說,卻可能太過疏遠。有一個18歲的孩子,他幾乎任何事情都用刷手機發微信解決, 他惆悵地跟我說 “總有一天,但是當然不是現在,我會學習一下如何跟人交談。”

我問人們 “為什麼不面對面交談?” 他們回答說:“ 因為面對面交談是實時發生的,你沒法完全提前掌控你接下來要說什麼帶著怎樣顯而易見的情緒。” 所以這才是最重要的:發微信,寫郵件,貼照片發朋友圈,所有這些都能讓我們向別人呈現出我們想變成的樣子。我們可以編輯,就是說我們可以刪除,可以修改和潤色,讓它不少也不多,剛剛好。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人類的關係非常豐富也很複雜,而且需要技巧和精力來處理。我們現在可以用技術使它變簡便。在我們做這種簡化時,一個很可能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了簡便的聯繫放棄了面對面的交流,長此以往我們似乎忘記了這一點或者沒有人在乎這一點了。

有人可能會問了:難道那些微小的簡短的在線交流的片段加在一起不能等同於真正的交談嗎?我的回答是“不能”。以這種小片段的方式交流,可能可以收集到那些精心修飾過的信息,可能表達 “ 我在想你 ”,甚至表達 “我愛你”。但是那些小片段,很難讓我們互相瞭解,真正地瞭解和理解對方。我們在與彼此交談的同時,也學習著如何同自己交流。所以放棄面對面交談,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這會損害我們自我反省的能力。對於孩子們來說這項能力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基石。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我一次又一次地聽到:比起說話我更願意發微信。 我所看到的也是人們如此習慣於逃離真實的交談,如此習慣於逃向更少更淺的交流,以至於他們幾乎越來越希望躲開別人。

社交應用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方面。我們都很脆弱——我們很孤獨,卻又害怕親密的關係。我們藉助這些應用找到和別人保持聯繫的感覺,並且可以舒服地控制這種聯繫。 但是其實我們並沒有這麼舒服,也沒能很好地控制。

如今,我們口袋中的手機正在改變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心靈,緣於它們帶來了三種讓人興奮的錯覺:

  1. 我們可以把精力分配到 任何我們想關注的地方;
  2. 總會有人傾聽我們的;
  3. 我們永遠都不用獨自一人。

這第三種 “我們永遠不用獨處” 的錯覺對於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是最關鍵的。因為當人們獨處的時候,即使只有幾分鐘鍾,有些人也會變得焦慮、恐慌、坐立難安, 因而轉向網絡轉向那些電子設備。想想在人們在排隊的時候,等紅燈的時候。“獨處”像是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人們試著用聯繫別人的方法解決它,但是這種聯繫更像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真正的治療。它表達著我們的焦慮,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症狀——頻繁的聯繫改變著人們對自己的理解。它催生了一種的新的生活方式。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對此最好描述是,“我分享,故我在。” 我們用技術來定義自己——分享我們的想法和感覺。 所以以前,情況是我有了一個想法,我想打電話告訴別人。 現在,事情變成了,我想要有個想法,所以我需要發微信告訴別人。這種 “我分享,故我在” 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跟別人斷了聯繫,我們就感覺不再是自己了,我們幾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了。所以我們怎麼辦呢?我們的聯繫越來越多,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把自己隔絕起來。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為什麼聯繫會導致隔絕呢?

原因是沒有培養獨處的能力—— 一種可以與外界分離,集中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在獨處中,你可以找到自己這樣你才能很好的轉向別人,與他們形成真正的聯繫。當我們缺乏獨處能力的時候,我們聯繫別人僅僅是為了減少焦慮感或者為了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這時候,我們並不真正地欣賞別人,而這好像是把他們當作支撐我們脆弱的自我感的備用零件。我們簡單地認為總和別人保持聯繫就能讓我們不那麼孤單,但是這是有風險的,因為事實恰好相反。如果我們不能夠學會適當的獨處,我們會更加孤單,那時我們只能學會如何體驗孤獨。

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開始改變:把獨處當做一件好事,為它留出空間。

例如廚房或者客廳, 用於和家人交談。在工作中也可以這樣,我們在工作時總是忙於(淺層的)聯繫,以至於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時間談論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時候改變了。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需要聆聽彼此,包括說的那些無聊的細節。因為正是在我們與人面對面交流結巴、遲疑、找不到合適的詞的時候,我們才向對方展現出真實的自我。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說“生活很難““人際關係充滿風險” 等等。然後社交網絡出現,更簡單,充滿希望,樂觀而充滿朝氣。就像天降一位專家,解決你的煩惱。一個系列廣告這樣說:在線使用虛擬形象系統,你 “最終就可以愛你的朋友,愛你自己,愛你的生活,如此簡單。” 我們被虛擬的愛情吸引,被電腦遊戲營造的奇幻世界吸引,也被 “機器人將會變成我們最好的伴侶” 的想法所吸引。我們晚上泡在社交網站上,而不是去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面對面的聯繫。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我們對於這些網絡替代品的幻想與依賴使我們得到了一些快樂和慰藉,但也已經使我們失去了很多。如今,我們需要專注於找到可以將我們帶回現實生活的方法—— 帶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圈子,我們的社會,我們自己的星球,它們需要我們。我們需要真實的聯繫或者不焦慮的獨處,否則我們只會漸漸失去與人與這個世界的真正的感情鏈結,並且越來越孤獨。

“一起獨處”的相處方式隔絕了你我,成年的世界越聯繫卻越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