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京城18日的天空,一道美丽的日晕出现在了太阳的周边。一时间各种视频、照片、文章刷遍了网络,这次持续了约1个半小时的大气光学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日晕的产生到底寓意着什么呢,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日晕现象古来有之,只不过我国古代还没有可以监测地球,乃至地球之外一举一动的各种设备,所以就没有能力给这个奇特现象一个明确的解释。从而迷信的认为它是是一种不祥之兆,预示着灾祸的降临。

在我国古代,算卦推演之术盛行,在阴阳家看来,日晕便是指引军队进攻的标志,所谓,“晕,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他们认为此时进攻定能大获全胜。这种观点在《黄帝占军诀》中也有所记载: “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在古时对日晕的叫法很多,但我们更熟悉的应该还是“白虹贯日”。 翻译过来就是“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白虹”者,刀兵也,“日”者,君王也;白虹贯日,意即是臣下弑主的象征。所以“白虹贯日”这一成语便成了古代的一句忌语。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战国策·魏策四》、《史記·鲁仲连邹阳列传》等古籍中都曾出现过“长虹贯日”,而且故事的情节往往与刺客相连,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荆轲刺秦王”了。传说荆轲与太子丹在易水分别后,天上出现了日晕。《史记》中记载,“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意思是说,太子丹看到长虹贯日感到害怕,为何害怕,皆因“见虹贯日不彻”,也就是说这次日晕形状并不规则,让太子丹觉得荆轲此行不能成功。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手法,为的是吸引读者、渲染气氛,并与荆轲的悲惨结局相照应,实非厄运降临。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现在的科学能很好的解释这种情况。晕的产生虽然是由于太阳光线经过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所形成,但它与虹所出现的位置不同。它与太阳出现在同一侧,所以就可以“贯穿”太阳。晕的形状也有很多,如环状、弧状、柱状或亮点状等等,所以史书中太子丹应该是被晕的不规则形态给欺骗了吧。

《战国策》中的故事就更要早一些,那次刺杀据《战国策》所载,可以说是惊天动地。当时聂政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只身前往韩国,面对韩傀众多卫兵毫不畏惧,径直入堂刺杀韩傀,一场混战竟杀了几十人之多。后终因寡不敌众,自杀身亡。整个过程就如长虹贯日一般,成语“白虹贯日”也就由此而来。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可见,“长虹贯日”更多的是凄惨悲壮的象征,而绝非厄运来临。实际上到了唐代,古人对于日晕的认识已经很接近现在的说法了,学者孔颖达曾言, “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便与现在我们对晕的解读十分相似。

北京日晕提示人们天气有变化,“白虹贯日”只是一个悲壮的传说

现在更科学的说法是:日晕是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一般来说,出现日晕,往往预示着天气或有变化。民间谚语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所以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为“日晕”的寓意而烦恼。倒是降雨将至,适当地添衣保暖是非常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